如果朱标没死,由他削藩的话,朱棣还敢不敢造反?
在中国封建时代,皇权高度集中在皇帝手里,这种体制下,皇室成员对皇位的渴望可以说是写在骨子里了。追逐权力,很容易让人迷失自我,所以兄弟之间反目成仇的戏码,在历代王朝几乎都能见到。但真要说有人敢明目张胆反叛争皇位,其实还真不多。毕竟当皇帝的诱惑够大,可人命更珍贵。万一失败,可就是满门抄斩,粉身碎骨历史上敢挑战皇权的,最后能笑到最后的,也只是少数中的少数。
可偏偏就有那么一个人做到了。他不光有胆有谋,天时地利人和全都沾了,而且还是有魄力有手腕的人物。这位能把“逆袭”二字写进教科书的,就是明成祖朱棣。夺过皇位之后,甚至带领大明走到了巅峰。
咱们还得从朱元璋说起。大明建国后,朱元璋一心想着把权力抓得死死的。为了巩固统治,他不仅对官员、功臣毫不手软,甚至连曾经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们也没多少好下场。或许是元朝皇族那会儿因为夺皇位整得乌烟瘴气,连累普通百姓遭罪,朱元璋格外警惕。于是他一手扶持中央,极力削弱大臣手中的权力。
国家都安稳下来了,武将们只能老老实实守着边关,而重用的多半是文官。可朱元璋这波操作,反倒埋下了靖难之役的隐患。有网友就会问了,如果当年接班的是朱标,还会有那么一场腥风血雨吗?
朱元璋其实是特别疼爱大儿子朱标的。朱标出生时,朱元璋还在外头打仗,突然发现自己有了“接班人”,顿时信心满满,觉得江山后继有人。建国之后,他立朱标为太子,态度那叫一个坚定不只是制度惯例,更是父子深情。为把太子打造得更靠谱,朱元璋不惜重金请来宋濂教他文、常遇春教他武。这俩可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常遇春更是朱元璋最信任的猛将。有这几位老前辈保驾护航,朱标也没白费天赋,成长得像模像样,成了合格的储君。
说起来,朱元璋对权力极度敏感,但对朱标却是例外。别的臣子哪能随便和皇帝“称兄道弟”?可朱标可以。朱元璋有意把朱标推到朝臣面前,帮他树立威望,朝里大多数重臣都愿意支持太子。事实是,朱标做太子的那三十多年里,有二十多年都在参与朝政,朱元璋差不多把当接班人能走的路子都替他铺好了。如果朱标身体扛得住顺利继位,老三朱棣就算心里再不服,也下不了手谋逆。因为很明显,朱标既得父亲信任又得群臣拥护,朱棣贸然反动,根本没胜算,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去孤注一掷拿命冒险。要是太子顺利当皇帝,朱棣也只能安心当个燕王,哪儿敢造次?
可世事难料,或许朱元璋太宠朱标了,老天没给太子机会朱标还没熬到继位,就先病逝了。对朱元璋来说,这无疑是一记重击,整个人的脾气性格都变了。对剩下的皇子来说,最大竞争对手没了顿时大家心里都打起了“小算盘”:老头下一步会选谁?朱棣那会儿可不止一次琢磨皇位的事。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朱元璋并没有在儿子们里面挑接班人,反倒把希望寄托给了朱标的儿子、也就是朱允炆。为什么?也许是因为朱允炆长得像朱标,或者觉得让他当皇帝更利于大明稳定发展。无论如何,这一决定定下来,破坏了很多人的期望。朱允炆在朝中威望远远比不上过世的父亲,朱元璋年纪大了,也没精力“再造接班人”。等他一撒手人寰,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别看是新皇,可在朱棣眼里,这位小皇帝根本不顶事。
原本朱棣就对皇位心痒难耐,当建文帝开启“削藩行动”,更是给燕王起兵送上了天赐良机。于是朱棣抓住机会,带兵夺下皇位,上演一出皇室宫斗大戏,最后顺利上位成了新皇帝。从头到尾,朱棣“篡位”的根子还在朱元璋。不是什么建文帝弱不禁风、朱棣多能打的事,而是朱元璋当初指定接班人时的决定改变了皇室格局。没人会心甘情愿效忠一个靠祖父宠爱才坐上皇位的小皇帝,特别是像朱棣这样能征善战、胸有大志的人。
朱棣能成功,是天时地利加上一点人心。假如朱标没夭折,别说动手了,朱棣恐怕连心思都不敢动。他只能继续老老实实当个燕王,大明皇位这种事,成也权谋,败也人心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