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教授公开发出警告:如果韩国还是看不起中国,后果将十分危险
2022年,韩国对华出口迎来了“逆转时刻”,一口气从2018年赚得556亿美元的顺差,变成了59亿美元的逆差。什么原因,让曾经意气风发、靠出口中国吃饭的韩国经济,在短短数年内遭遇寒流?更有意思的事实是:在中国年轻人的朋友圈和热搜里,韩国这个国家日渐“查无此人”,但韩国人在各种场合却一直“顶流”谈中国。到底是谁高看了自己,谁又在聚光灯下失落?韩国对中国的理解,真的与现实有多大出入?不妨一探究竟。
有人说,韩国对中国的优越感比他们吃泡菜的热情还高。2015年,韩国教授金南道在电视里公开断言:“全世界,只有我们韩国看不起中国!”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句话在中韩网友中引来了激烈争论。韩国人一方咬定中国“追不上”,觉得自己站在制高点;但不少中国网友则反问:什么时候我们还需要把韩国当参照物?有媒体爆料,韩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已是“绳命线”,但韩国主流舆论却赌咒发誓大韩会翻身,真是说法各异。此时的中韩关系,像极了两个互不服气的邻居,明争暗斗不断。可故事真有这么简单吗?接下来你就知道,事情远未结束。
表面看,两国又恢复了贸易往来,韩国官方信心满满地放消息,说要重振汽车、半导体、造船业,回到“老大哥”的位置。据数据,韩国喜欢把汽车出口做成样板,2015年还风光无限。可随时间推移,中国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出口暴增,2023年成为全球第一。韩国的汽车,市场份额缩水,境遇窘迫。哪怕造船行业还能撑撑门面,也只能排到中国身后。韩国主流媒体却不服气,坚信国家定能绝地反击,一边大声强调“中国产业不稳定,质量不行”,一边悄悄增加对华进口。与此同时,部分中国网友也有反思声音——“别以为中国能一劳永逸,韩国在创新和品质上依然有一席之地。”但仔细想来,这种“回暖”只是表象,实际暗流涌动,产业结构上的较量远未结束。
就在不少人还在回味“韩国制造”辉煌时刻时,现实已经狠狠拍了韩国一记耳光。2023年,韩国高度依赖进口的产品超过500种,其中一半以上直接来自中国。想想这画面:电池行业仅靠中国供货,韩国企业要抠着日历盼着中国清关顺利,不然工厂直接停摆。汽车、半导体、钢铁、电子元件……本以为能自给自足,转头却是“望中国兴叹”。更大冲击来自手机行业,三星当年喊着占领中国市场,不过几年,销量跌到冰点。昔日高管高东真三年飞往中国六十次,结果人都快搬家了,依数据2023年三星手机国内市占率不足1%,老工厂人去楼空。韩国自诩的乐天、现代这些大财阀,或亏损或撤退,网友笑称:“这一轮又一轮的‘胜利大逃亡',韩国人真的准备好面对现实了吗?”比赛还没吹哨,双方的心理落差已经全面拉开。
时间进入2024年,韩国经济表面上在做“结构调整”,实际上却处处碰壁。新能源汽车本想翻盘,却怕电池断供;想在造船业搞突破,却被中国订单截胡;就连传统优势半导体领域,也受到中美博弈夹击。韩国内部开始分歧加大,一派仍坚持“依靠财阀、抱美国大腿”,看重欲稳住传统市场,另一派则忧心忡忡,“韩国全球话语权下降了,年轻人出路在哪?”媒体调查显示,越来越多韩国青少年在就业压力下,觉得“国家再强,自己未必能分到蛋糕”。而中国产业升级的速度还在加快,让韩国人心里更加没底。两国经济和心理上的分裂感,正逐步放大。
韩国经济对中国依赖越来越深,现实逆差明摆着,韩国人还死不认输,坚信能东山再起。这到底是真的民族信心,还是“阿Q精神”作祟?反过来看,中国的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懒得提韩国,把美国视为唯一对手,是自信还是冷漠?韩国人认为中国还没资格“超车”,中国人觉得韩国不够资格“竞速”。你觉得,到底是谁看错了谁?是韩国过度自信,还是中国过度“无感”?欢迎评论区聊聊,你站哪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