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富豪王剑峰财富缩水超40亿,旗下上市公司业绩压力骤增引关注
有人说,艺术生转身成“并购大咖”,听起来像电影桥段,可宁波的王剑峰却真把这戏码演活了。2025年新财富榜单刚出炉,他家族资产从巅峰时的124亿元跌到82.5亿元,缩水超过40亿!这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故事?
“亏得这么惨,还敢说自己是‘并购王’?”一位汽车零部件行业内人士调侃道,“别忘了,这可是实打实的钱袋子。”而另一边,均胜电子高管则淡定回应:“市场环境复杂,公司正积极调整战略。”两种声音碰撞,让人忍不住想问:巨头崩盘还是涅槃重生?
从画笔到汽车零件:一个艺术生的逆袭传奇
你能想象吗?曾经手握画笔、梦想挥洒色彩的年轻人,如今却在钢铁与机械间驰骋。王剑峰毕业于杭州美术学院,本来是个标准艺术范儿。但家里的汽车紧固件小厂遇到了麻烦,他不得不扔下画板,投身竞争激烈的汽车零部件领域。
当时浙江还没形成规模化产业链,全靠手工操作,与外资流水线相比差距明显。眼看父亲的小厂难以为继,这位美院毕业生瞄准了合资机会——1999年和美国天合集团合作成立新公司,一步步摸索管理经验和国际视野。
那时候谁能想到,一个文艺青年会变成跨国并购高手?2004年创立均胜电子后,他摒弃低端竞争路线,与整车厂同步开发新车型配套产品,用心耕耘技术含量更高市场。这才有后来频繁海外收购、技术专利不断攀升的大动作。
并购扩张背后的隐忧与挑战
要知道,并不是所有收购都顺风顺水。2007年尝试和德国普瑞合资失败,却意外赶上全球金融危机,让他抓住机会买下这家陷入困境的企业。一场赌注押对了宝,但也埋下商誉风险隐患。
2011年底均胜电子借壳上市后,就像开挂一样,不断吞并德国QuinGmbH、TS公司,美国KSS等多个国际品牌,一时间规模膨胀迅速。从2011年的33.89亿元营收飙升至2023年的557亿元,看似风光无限。但随之而来的,是商誉暴涨带来的财务压力——2018年商誉高达81.82亿元,这块“隐形炸弹”一直悬在头顶。
利润方面同样跌宕起伏:2018年净利润13.18亿创历史最高,却因为非经常性收益掺杂让数字显得虚假;随后几年连续大幅下滑甚至亏损37亿,更因疫情影响及业务整合遭遇重创。不过好消息是,从2022年以来新能源景气回暖,公司开始逐渐恢复盈利能力,但距离巅峰仍有差距。
多元布局未解燃眉之急
除了均胜电子之外,王剑峰还控制着宁波均普智能和香山股份两家公司。然而数据显示,这两家公司业绩同样面临考验。比如均普智能近三年来净利润时好时坏,一季度甚至出现负增长;香山股份也呈现连续下降趋势。这些数据无疑给整个集团带来了更大的经营压力。
尤其是在全球汽车产业整体产销量放缓的大背景下,加上欧美地区电动化转型节奏减缓,中国市场竞争加剧,以及贸易摩擦持续发酵,都让这些企业的发展充满变数。不少业内人士感叹:“这种多点开花式扩张,如果没有扎实根基,很容易‘树倒猢狲散’。”
违规使用募集资金引发监管警示
不仅仅是业绩问题,“用钱”上的问题也被摆上台面。今年6月公布的一份行政监管决定书显示,旗下子公司存在将募集资金挪作他用,包括支付员工工资、采购冰箱绿植等非募投项目支出,引发交易所批评。这种行为虽属“小事”,但反映出内部管理流程尚需完善,否则投资者信心难免受挫。
对此,公司回应称相关金额占比较小,并已及时补缴资金及利息,但证监局依然对相关责任人采取警示措施,并记入诚信档案。这一事件提醒我们,即使资本运作再灵活,也不能忽视规范治理的重要性,否则即便金山银海,也可能因为细节失守而蒙尘掉价。
资本寒冬中的自我救赎路该怎么走?
翻看近年来数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典型“先快后慢”的成长轨迹。从初期靠技术创新抢占市场,到通过海外兼并快速扩大版图,再到如今面对多重挑战不得不重新审视战略方向——这是许多中国制造业巨头共同经历过的一幕戏码,只不过主角换成了这个曾经拿画笔闯天下的人物罢了。
如今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新旧动能转换加速,对企业提出更高要求。在这样的浪潮中,要保持持续发展,仅靠过去积累是不够的,更需要深化科技研发,加强内部管控,同时合理规划资源配置,实现稳健运营。而且,有时候适度放慢脚步,比盲目追求速度更加明智,因为跑得太快反而容易摔跤,不信你问那些追星族排队买票的时候!
横店群演张某透露:“听说现在很多大老板都开始琢磨怎么把钱花得明白点,不然一不留神就赔进去几千万,那可真不是闹着玩的。”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当昔日风光无限的大佬们遭遇瓶颈,是继续硬拼到底还是该学会适度退让调整,你怎么看?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不代表当事人及平台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