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暂停90天:中美贸易战的喘息之机


8月12日,中美经贸关系迎来关键节点。

随着《中美斯德哥尔摩经贸会谈联合声明》正式发布,两国宣布自即日起继续暂停实施24%的对等加征关税90天,同时保留10%的基准关税。

这是继5月日内瓦会谈、6月伦敦会谈后的第三次高级别磋商成果,标志着这场震动全球的贸易冲突进入新的缓冲期。

此次关税暂停延期发生在原定截止日前的最后时刻。

美方依据4月2日第14257号行政令,暂停24%关税90天,保留10%基准关税,涵盖香港、澳门商品;

中方同步暂停24%对美加征关税90天,保留10%关税,并取消针对美国的非关税反制措施(如出口限制、投资审查等)。

这一安排延续了5月《日内瓦联合声明》奠定的框架。

当时两国将互相征收的惩罚性关税从三位数(美方145%、中方125%)大幅压缩至30%(含10%基准关税及20%芬太尼相关关税),如今进一步降至10%基准水平。

美国商界对此举表示欢迎。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谭森称之为“至关重要”的喘息机会,为美企制定中长期计划提供了确定性。实际影响已初现端倪:

港口复苏迹象:洛杉矶港5月进口量曾因145%关税暴跌9%,创两年多最低记录;关税降至30%后,马士基航运观测到中美货运量回升。

汽车业仍陷困境:关税“回旋镖”重创本土车企——福特二季度因关税损失8亿美元,通用损失11亿;斯泰兰蒂斯因关税损失3.5亿美元。“三巨头”预测2025年行业利润损失将达70亿美元。

消费者承压在即:高盛测算显示,当前美国企业承担64%关税成本,消费者承担22%;但到10月,消费者负担比例将飙升至67%。

安德森经济集团警告,本土汽车或涨价2000-3000美元,进口豪车涨幅或超1.2万美元。

更深层的是产业竞争力的流失危机,通用旗下道朗格品牌因关税被迫中断海外订单,折射出的是美国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中逐渐丧失技术迭代先机的困境。

中国制造业在关税战中承受着直接冲击:

就业压力浮现:高盛估计约1000万-2000万中国工人依赖对美出口。在东莞、义乌等制造基地,部分工厂遣散半数员工停工数周,玩具、运动用品等行业首当其冲。

内需市场成生命线:一些外销品牌通过直播带货转向国内市场寻求订单;京东等平台企业承诺投入巨额资金购滞销出口商品,试图紓解出口困境。

新兴市场加速开拓:过去六年中国对巴西、加纳等国出口翻倍增长,东南亚、拉美、非洲正成为新阵地。

但转型伴随风险:低价商品涌入新兴市场已引发多国反倾销申诉,欧盟正考虑跟进法国对拼多多的跨境电商平台Temu等中国电商的管制措施。

WTO数据显示,这场冲突正在重塑世界贸易格局:

北美受创最深:预计2025年进口减少9.6%,出口下降12.6%。

中国对美出口骤减:预计全年下降77%,相当于减少4040亿美元。

贸易转移效应凸显:低度开发国家对美出口预计增长22%,取代中国在服装、电子等领域的份额,亚洲(不含中国)增2%。

更严峻的是全球贸易收缩风险,WTO警告,若美国重启“互惠关税”且不确定性扩散,今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可能萎缩4.3%。

此次暂停为谈判争取了宝贵时间窗口,但核心矛盾犹存:

美联社指出,美国已意识到“未占据上风”。

中国通过稀土出口管控等反制措施测试了特朗普政策的极限,如今美方对缓和的渴望成为“早先傲慢政策的自我反噬”。

非关税壁垒或成新战场:技术出口管制、数据安全标准、产业补贴等议题更具复杂性。

当前美国的实际平均关税税率已从年初的约2.5%飙升至18.6%,达到了193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使美国从全球最开放的经济体之一变成“保护主义堡垒”。

当11月10日新的截止日来临前,这90天不仅是技术性谈判窗口,更是两国重新校准经贸关系的战略机遇期。

美国车企的巨额亏损揭示了一个本质矛盾:在全球化产业链深度交织的时代,单边关税如同回旋镖,终将伤及自身;而中国制造业的“出口转内销”虽为缓冲之计,却难解全球供应链重构的长期挑战。

中美经贸关系走到今天,已不仅是两个经济体的双边议题,更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压力测试。

暂停关税如同给高烧的全球经济注入一剂退烧针,真正的痊愈需要两国超越短期博弈,在开放创新与规则共识中寻找共存之道。

90天之后,世界等待的不仅是一纸协议,更是一个关于人类经济共同体未来的答案。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森林的颜色

#中美达成关税暂缓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