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把第二次演练的画面放出来,很多人先盯着“有没有四代重坦”


当央视将第二次演练的画面公之于众,众多目光第一时间聚焦于“是否出现了四代重坦”。答案直白得如同白开水:打头阵的依旧是99A。十年前,它冲锋在前;十年后的今天,它依旧稳坐排头位置。这一景象,让不少人顿感失望,直呼为何还不换代。然而,在我看来,这恰恰彰显了陆军的深谋远虑——真正的战场变量,并非坦克钢板厚了几毫米,而是在电磁谱上率先亮起的那束“看不见的火”。

此次演练中,最引人瞩目的新装备并非传闻中的“神秘重坦”,而是一位从珠海航展凯旋归来的老熟人——飓风3000高功率微波反无人机系统,它终于正式“转正”。若用一句话来形容它,那便是将微波炉的暴脾气移植到了炮架上,朝着天空和低空肆意喷射。电子元件一旦被它的微波击中,瞬间就会“糊”掉,控制链路也会被烤断,原本气势汹汹的无人机蜂群,瞬间就会变成任人宰割的“烤串”。

微波的传播速度堪比光速,而无人机这类目标又如同“脆皮”,飓风3000简直就是为打击它们而量身定制的“天选之子”。更值得一提的是,它绝非那种只能摆在原地供人观赏的摆拍道具,而是能够跟随部队灵活机动的“伴随型杀器”。微波天线、伺服系统、雷达/光电设备以及操作方舱,全部集成在一辆8×8的MV3越野底盘上。部队说走就走,它便紧随其后;部队说收就收,它也能迅速归位。与美军同类的拖拽式装备相比,谁更能掌控作战节律,一目了然。

在硬指标方面,飓风3000毫不含糊,将门槛拉得很高。它采用了氮化镓功放,而非老一代的砷化镓。按照工程师的说法,氮化镓的功率承受能力实现了“一个数量级的提升”,通俗来讲,就是它能够将能量堆积到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高度。公开资料显示,其“最大发电功率约2GW”,即便考虑到工程裕度,这一数据也极具含金量。拦截小型FPV无人机对它来说,不过是家常便饭,就连中型无人机和巡飞弹,它也能正面硬刚。

射程方面,飓风3000同样表现出色,标称3公里,这也是它名字中“3000”的由来。反观美军2023年接收的那套IFPC-HPM原型机,虽然核心也是平板相控阵,同样使用了氮化镓,但最大发电功率仅约270MW,最大射程约300米。一个是3公里,一个是300米,数量级的差距,使得两者在战术选择上有着天壤之别,一个如同“守门口”,另一个则只能“守院子”。

飓风3000并非只靠蛮力取胜。数字波束成形技术让微波变成了“会拐弯的光”。它既可以分出几束,一次性在不同方位打掉几群无人机;也可以收成一束“针”,将能量高度集中,专门对付单个高价值目标。美军的“莱奥尼达斯”在试验中曾一口气干掉66架小无人机,但那是在更近距离、更小功率的情况下。而飓风3000将距离拉长、功率拉高,其饱和拦截的上限,恐怕难以估量。

此外,它还拥有一双“顺风耳”。阵面上方的ESM态势感知模块,专门用于捕捉无人机的遥控与数传信号。可别小瞧了这一功能,无人机信号方向性差且来得快,如果没有电磁侦察先导,仅依靠雷达/光电盲目搜索,很容易被无人机“偷点”。ESM先为雷达与光电指明大致方向,再由它们进行精准锁定,最后由微波发动致命一击,这才是真正的体系作战,而非单打独斗。

在体系作战中,飓风3000并非单兵作战的英雄,而是“铁三角”中的重要一角。另外两角分别是激光和电子干扰与导航诱骗。激光擅长打击硬目标,能够精确“点名”;电子干扰与导航诱骗则采用软杀伤手段,为作战争取时间。三者相互配合,一硬一软一群殴,无人机蜂群的价格优势被彻底瓦解,低空的小聪明也无处施展。由此可见,所谓“反无人机”,从来都不是单件装备在军演中的表演名词,而是一条从发现、识别、压制到物理毁伤的完整闭环。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美国此次的“光速军售”。为了给台当局增添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底气,美国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将ALTIUS600M巡飞弹送到了台湾。去年下单,今年仅用14个月就交付,创下了他们对台军售二十年来的最快纪录。台防务部门负责人还不知天高地厚,张口就喊“291套不够,要再来一千”。然而,他们似乎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收件地址正处于对方的火力覆盖圈内。

巡飞弹固然具有一定的杀伤力,但前提是它得先飞得起来、飞得过去,还得飞到对方看不见的地方。而飓风3000这类“光速拦截”装备一上线,无人机蜂群的作战数学题就变得复杂起来:要么将数量堆积到对方处理不过来,要么将穿透速度提升到电磁谱来不及反应。前者会耗费大量预算,后者则违背物理规律。更糟糕的是,解放军并非只有微波这一种反制手段,激光、干扰、诱骗等装备也在一旁严阵以待。到那时,所谓的“600M”,恐怕更像是“6秒M”——出现、暴露、熄火,最终变成马里亚纳上空一群“坠落的火鸡”。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还是99A打头阵?这是因为“陆战之王”的逻辑从未改变:大规模地面突击,最终依靠的是稳定、可用、可维护的钢铁洪流。然而,真正让战场氛围发生改变的,是电磁谱的大门被推开。四代重坦可以慢慢来,但反无人机系统必须率先将天线竖起来。现代陆战的比拼,不再是谁的炮管更粗,而是谁能让对手的信号更快“死机”。

十年前,我们还在眼巴巴地盯着别人如何玩转无人机;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开始定义别人如何玩不了无人机。西方或许会将此称为“令人意外的扩张”,但实际上,这并非意外,而是一个必然的流程——传感器向前推进,火力在后方支援,指挥链路向侧面铺开,先清场低空环境,再谈机动作战。

至于那些还在为“谁的坦克更新”而争吵不休的人,不妨先将镜头从车体移到车顶。在那里,你会看到天线上那束没有颜色的“火”。它来得比炮弹更快,也比任何口号都更加诚实。等到对岸再下单一批“快递”,或许才会恍然大悟:当对手的拦截速度达到光速时,速度就不再是勇敢的象征,而只有沉默。#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