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高校AI课堂悄然变革为何国产大模型DeepSeek成为新宠?
你是否想过,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课堂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在胡志明大学的新学期里,一场技术风暴正悄然上演。学生们翻开《人工智能导论》课本,迎面而来的不是ChatGPT,也不是Google Gemini,而是一行加粗的中文字符——DeepSeek。这一幕,或许会让不少中国读者心头一震国产大模型何以在异国他乡成为“主角”?
走进胡志明大学的AI教室,投影屏幕上赫然出现了DeepSeek-R1的结构图。教授并没有强调它性能有多么“遥遥领先”,反倒是兴致勃勃地讲解如何拆解每一个神经网络层级、自由查看权重参数,还能亲手修改注意力机制模块源代码。与隔壁教室用GPT API接口发愁的小组形成鲜明对比——后者甚至连模型有多少参数都不得而知,只能望API兴叹。
这种开放性带来的教学革命不止于此。研究表明,DeepSeek采用Apache 2.0协议,不仅允许商用和修改,更直接降低了教学成本。一台实验室配备10张RTX 4090显卡,就能轻松运行70亿参数规模的蒸馏版模型,让学生亲手训练出属于自己的对话机器人。而要部署GPT-4?那可是服务器集群步,仅电费就足以让计算机系全年预算捉襟见肘。
越南高校对开源与可控性的热情正在蔓延到产业界。在河内国家大学编程课上,大二学生黄明海调试着基于DeepSeek-Coder开发出的代码补全插件。“我刚做了个越南语贪吃蛇游戏,”他指着屏幕,“教授说只要优化内存占用就给期末加分。”这种即时实践反馈,是传统API调用课程难以企及的体验。
与此同时,在越南最大的IT论坛,一篇题为《为什么DeepSeek的MoE架构更适初学者》的帖子引发激烈讨论。有网友形象比喻“拆乐高积木和玩黑盒玩具有什么不同?”前者可以清楚看到每个专家模块如何路由任务,而后者则如同盲人摸象。这种透明度,无疑极大提升了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产业界也紧跟潮流。FPT Software等科技公司已将DeepSeek集成到内部开发工具中,公司技术总监阮文雄坦言“从课堂到生产线,我们年轻工程师早已习惯这个开发环境。”2025年校招笔试新增实操题目“基于DeepSeek-7B优化响应延迟”,相比往年只是调用OpenAI API查天气,这种变意味深长。
其实,中国本土高校早已掀更猛烈的大模型应用浪潮。在西南大学,有学生利用DeepSeek分析《红楼梦》人物关系,将生成知识图谱直接投射至智慧黑板;语言学教授李芳感慨,“以前国外模型总卡在文化语境,现在理解‘林黛玉焚稿’隐喻就像读唐诗一样自然。”中国人民大学数学系甚至让AI助教每天处理2000多个数学问题,不仅答疑解惑,还推荐自家老师编写教材作为参考书,这种校园场景深度适配令人称奇。
北京师范大学更是把6635门课程大纲灌入全功能版 DeepSeek-R1。当物理系同学问“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系统自动关联最新修订课件,实现精准知识推送——这可不是普通API能够做到的小聪明,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本地化训练成果展现。
回头来看这场跨国教育实验,我们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当技术不再只是冰冷工具,而成为可以被随意拆解、定制、理解甚至改造的新伙伴时,会不会激发出更多创造力?或许下次你走进某所亚洲高校,看见满墙都是中文代码,那就是全球教育生态的一次温柔革命吧!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