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战局升级!拜登追加援助到货,俄乌鏖战四线胶着,外交博弈暗潮涌动
2024年10月,在华盛顿、基辅、莫斯科,围着乌克兰这场仗,几件事接着落地:美国追加军援开始到货,俄军在东线一点点往前挤,乌方无人机还在打俄境内的油厂和机场。表面看是几条新闻,放到一起,就是彼此掰手腕的新回合。
先说钱和弹。4月24日,拜登在白宫签了对乌新一揽子援助法案。随后,美方分批运东西,先急用,再补缺口。这意味着,乌军夏末到秋季的“口粮”不至于断,但训练、运输、维修都得跟上,不然好刀也砍不动。
接着是欧洲。2月1日,欧盟通过了4年期、500亿欧元的“对乌工具包”。这笔钱不是一把给,而是按项目走。好处是能托底预算和重建,难点是流程慢。所以,短期救火还是靠美援,欧洲更多像稳住桌子四条腿。
战场上,从阿夫迪夫卡失守(2月中旬)之后,顿涅茨克州一线被俄军压着往西退了一截。村镇名不大,但都是路口和高地。俄军趴着打,挪一步就磨半天。这不是好看仗,却是消耗仗,谁耐力长,谁就占便宜。
5月,哈尔科夫方向又吃紧,俄军沿沃夫昌斯克、利普齐一线试探,意在拉长乌军防线。乌军把少量预备队顶上去,守住要点,避免被撕出大口子。这一步像下棋里的催促手,逼你分心,再找机会。
与此同时,乌方无人机持续飞进俄境内。春夏间,鞑靼斯坦的工业区、伏尔加河流域和中部多处炼厂挨了打,俄方调防空、调维修、调出口路线。这些打击不决定输赢,但让对手的成本一天比一天高,这就是它的目的。
反过来,俄方在电力上“点穴”。3月下旬的密集打击后,乌克兰多座电厂受损;4月11日,特里皮尔电站被毁,电网被迫频繁限电。因为这个,冬天前的抢修成了硬任务。电不稳,工业、交通、居民都要跟着吃苦头。
人从哪来,也是两边都绕不开的问题。4月2日,泽连斯基把征召年龄从27岁降到25岁;随后一部动员法在4月中旬签署,细则更紧。乌方这么做,是为了补齐部队的缺。代价是社会压力更大,需要更多安置和补贴。
俄方同样在招人,合同兵、地方招募一起上;还有外采弹药的说法。美韩公开指认朝鲜向俄提供炮弹和火箭弹,莫斯科不认,平壤也不多说。结果就是,战场上的炮声没见小,库存靠多条路凑。
谈也在谈。6月15日至16日,瑞士在布尔根施托克办了所谓“和平峰会”,百余个国家和组织到场,俄方没来,中国没出席。最后的文件提了核安全、粮食通道、战俘交换,签的人不少,也有人没签。各家都在摆姿态,为下一步留口子。
土耳其还在出面劝和,方式更实际:能换人先换人,能开通道先开通道。阿联酋今年多次牵线战俘交换,放人这件事,老百姓看得见,也能缓一口气。再说,中东国家手里有油气和航运的牌,说话也有人听。
看向美国国内,援助拖到4月才过,原因大家都明白,是选举年的拉扯。然后一过,就是密集发货。说明这事在华盛顿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节奏的问题。节奏一慢,前线就要挨饿,这个教训已经记上了。
粮食这头,黑海大通道早断,乌方从去年秋天起走“临时走廊”,靠近罗马尼亚的多瑙河港口扛起了不少量。俄方海空时不时骚扰,乌方加防空、加拖船。结果是能走,但成本更高,全球价也跟着晃。
把这些串起来看,就是武器、人员、能源、粮食四条线同时拧在一起。谁不只是会打,还能修、能运、能补,谁就能多撑一个季节。同样,谁在外交上多留几手,谁就不至于被逼到墙角。
夜里,哈尔科夫一处变电站外,工人抬着线缆往里走,鞋底都是泥,远处传来一声闷响,灯光抖了一下又稳住了。秋风越来越凉,他们加快了手里的活儿,下一个冬天,会给他们留出一点喘息的空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