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篮赛场揪心一幕,陈玉婕为抢球权两度倒地坚持拼抢,最终被对手强硬撂倒引发争议,球迷怒批这是在补宫鲁鸣战的旧怨
这比赛看着心梗,陈玉婕那一下是真的疼,真替她捏把汗。
比赛最后时刻,为了拼那个球,她两次摔倒,一次比一次狠,最后一下直接被对手撞倒在地,当时我就在想,这得有多疼啊。
这已经是近几年来女篮比赛中,大家都能明显感受到的身体对抗强度了,不光是这一场。
还记得几年前,宫鲁鸣指导还在的时候,就有人提到过女篮的身体对抗问题,说不够强硬,不够拼,跟男篮完全没法比。
那时候好像还因为一些比赛的判罚,和对方球员的强硬动作,引起过一些小小的争议,但总归没有现在这样,感觉像是积压已久的情绪突然爆发。
现在这个陈玉婕的镜头,真的太有代表性了,一个球员为了争抢一个球,拼到这个地步,被人这样硬碰硬地撞倒,观众看了都觉得心疼,更别说她自己了。
网上现在吵翻天了,有的说这是技不如人,拼抢动作大点也正常,也有的说对方球员明显是故意的,动作太脏了。
但我觉得,这背后反映的,可能不只是一个球员的拼搏精神,或者是一个动作的犯规与否。
更多的是,中国女篮这些年,在身体对抗上面,到底有没有进步。
你不能指望球员个个都是铁人,但至少,在身体素质和对抗能力上,得跟得上国际水平吧。
我刷到一个几年前的比赛集锦,那会儿的身体对抗,说实话,和现在比,真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那会儿球员们可能更冲动,更不计后果,但至少,在力量和体能上,感觉是准备好了的。
现在的比赛,感觉很多时候,拼到拼的是体能,拼的是身体的韧性。
你看陈玉婕,拼到那个份上,最后还是被撞倒了,她真的尽力了。
有人说,这是教练布置的战术,要的就是这种不惜代价的拼抢。
也有人说,这是球员的职业素养,无论如何,都要把球权争取过来。
但我们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球员能不能承受住这样的对抗。
如果一个球员,光有拼劲,没有与之匹配的身体素质,那这样的拼抢,会不会反而变成一种伤害。
我看到评论里有人提到,以前的一些球员,身体素质真的没话说,对抗起来很硬朗。
在2018年的一次女篮联赛数据统计里,就能看到,国内球员的场均犯规次数,其实并不低。
这说明什么,说明那时候的比赛,身体对抗本身就很激烈,球员们也在这种激烈的对抗中磨练出来的。
但是,光有犯规多,并不代表身体对抗就一定强。
现在的比赛,更多的是一种博弈,一种战术的运用。
在快速的攻防转换中,如果身体素质跟不上,很容易就被对方打穿。
所以,这次陈玉婕的这个镜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犯规争议。
它更像是,中国女篮在国际赛场上面临的一个缩影。
你不能说,对方球员的动作就一定是故意的,很多时候,在高强度的对抗下,动作变形,失控,也很常见。
但是,我们作为观众,作为支持者,看了之后,心里是什么滋味。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我们的球员,也能有这样的拼搏精神,但同时也希望,她们拥有能够承受住这种拼搏的身体。
你看很多欧美球队,身体对抗能力,真的是没得说。
她们的球员,即使是面对强硬的防守,也能做出有效的进攻。
而且,即使被撞倒,她们也能很快地站起来,继续投入比赛。
这不仅仅是天生的身体优势,更是后天的刻苦训练,科学的体能储备。
我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报道,说某位知名女篮运动员,退役后,因为年轻时候的伤病,身体一直不太好。
这说明,职业篮球的赛场,对身体的消耗有多大。
所以,在鼓励拼搏的更应该关注球员的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提升。
这场比赛,陈玉婕的表现,值得所有人尊敬。
她用自己的身体,诠释了什么是“不放弃”。
但也让我们再次看到了,中国女篮在身体对抗上的差距。
有人说,这是历史遗留问题,是以前的训练方式,训练理念有问题。
也有人说,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现在的比赛节奏更快,对抗更激烈。
但我更想说的是,无论是什么原因,我们都不能回避这个问题。
中国女篮,需要更强的身体,更硬的对抗。
这不仅仅是为了赢得比赛,更是为了保护好每一个像陈玉婕一样,愿意为梦想拼尽全力的球员。
下一次,当我们在赛场上看到类似的拼抢时,我希望看到的,是双方球员都能平稳地站起来,然后继续投入到下一回合的较量中。
而不是,有人倒地不起,留下观众在场边干着急。
你觉得,什么时候,中国女篮才能真正拥有和世界顶尖水平相匹配的身体对抗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