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两难:盼大坝送电挡洪却怕田瘦粮绝,未来路咋走?


苏丹眼下正陷一道致命两难里。一边盼埃塞复兴大坝送来便宜电、挡住汛期洪水。这能解缺电之急,也能让雨季少些洪水淹房毁田的愁。

可另一边,心里总揪着大坝成邻国博弈筹码的担忧。更藏不住的危机在地里,青尼罗河淤泥被大坝拦上游。

没了这天然养料,土地正慢慢“瘦成骨头”。农民现在靠化肥还能凑合种,可几年后地若种不出粮咋办?

这场看似有好处的合作,究竟是救星还是陷阱?有人觉得,是不是把大坝影响说得太负面了?毕竟短期看,苏丹能拿廉价电力、减洪水威胁,好处实在。

但苏丹专家的担心不是杞人忧天,短期好处背后藏着长期窟窿。青尼罗河淤泥本是农田“天然肥料”,大坝一拦全堵水库里。

没了淤泥滋养,土壤肥力渐失,最终影响的是吃饭大事。

而且万一大坝出故障,洪水首当其冲淹的就是苏丹,这风险不小。也有人说,苏丹加入合作框架,不该算被动跟随吧?可尼罗河流域倡议因政治信任缺漏没成事,原则宣言虽签。

苏丹却从一开始就没在大坝修建与否上有太多议价权。刚打完内战的苏丹,政治上弱势,像夹心饼干两头难。政府盯着短期电力防洪好处,专家忧心农田和安全,民间怕被牵连。

这种情况下,所谓话语权,实际没多少分量。还有人反驳,地缘政治博弈中民众声音被忽略很常见,何必较真?其实不然,民众才是这场博弈的核心,他们靠土地河流吃饭。

大坝拦淤泥致田地贫瘠,调水影响放牧路线,这些损失关乎稳定。环境损失如土壤肥力、生物多样性,更会影响几代人。

忽视民众利益,再好看的复兴计划也站不住脚。说到底,苏丹的两难不是大坝本身,是如何平衡短长期利益。

能否把民众利益、环境保护放进谈判桌,才是关键。苏丹或许该靠地理位置搭起埃埃沟通桥梁,而非当缓冲带。

如此,大坝才不会成冲突战场,国家复兴才不是空架子。现在的问题是,能不能让普通人不为上层博弈买单?这才是苏丹真正要破解的困境,得好好琢磨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