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个体户服务月上线,一站办事送政策,转型升级有新招
“个体工商户”这几个字眼,说出来乍一听没啥悬念,你我身边大概率都见过,不外乎是大街上熟悉的夫妻小卖部、社区那家理发店,还是楼下冒着烟火气的小吃摊。
可问题也来了,这些勤勤恳恳的小老板背后的“成长烦恼”,到底谁真正上心?
说得好听点,时代给足了机会,可到了政策落地那一环,距离他们真正省事、赚钱、少走弯路,还缺点啥呢?
“肥城个体工商户服务月”,这个名字听着挺官方,但你别急,这事儿背后的门道还真不少。
有人说,这是一次“精准帮扶”的典范,服务真的能做到“零距离”?
还是说,套路老套又走形式,换了个包装继续唱老歌?
咱得一条条拎出来掰扯。
首先,别的不聊,服务月的主题“聚力赋能、个个精彩”,光听口号就带点鸡血气息,搞得人心潮澎湃。
但喊口号归喊口号,落地执行永远是关键。
你想想,政策到底怎么“滴灌”到小老百姓身上?
别高高在上,不切实际才行。
肥城这回,架了一张大网,政务服务大厅搞了个“政策咨询+创业服务”综合专区,摆明车马一对一解决问题,倒有点意思。
再不是以前那种说不清、问不明、半天找不到人管的窘况了。
那些搞创业的,开个营业执照、办个手续、入个社保、开个银行户、刻个章啥的,以前总得东奔西跑排大队,如今号称“一站式”全链条办事,听着就很省事。
有人也许觉得这点小服务不算啥,可要知道,普通个体户能把时间省下来,去抓生意、盯货源,本身就是硬道理。
走进商铺,这种“送政策上门”的小分队也很带感,别光坐办公室里等人上门求助,该出门还是得出门。
肥城这一回,工作人员索性逐户“扫街”,不仅宣传,也实地摸摸底。
你问他们这法子效率高不高?
有点像旧时代放电影拉家常,一家家打招呼,政策手把手教你用,不留死角。
当然了,只是讲政策还不够,关键还得看实操到底怎么帮。
有老板要扩张,有的琢磨转型,有的可能光迷糊着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啥需求。
结果人家搞了个“一件事”联办机制,就是你愿意发展,他们有人帮着把注册、税务、保险、银行,全串一遍,等于把繁琐流程剁成一锅炖。
再把不同部门拉进群,通通无缝衔接,免得出现“踢皮球”那一套老毛病。
当然,针对市场里的摊主,最鼓励的一点就是支持转型正规商户。
这下子不是光喊你去排队拿登记表,而是专门普及政策,帮你扎扎实实落实转型,最大限度减少你跑路次数,减少流程卡壳,也就是网络上说的“凡事有绿灯,别让好事落地成废纸”。
细细掰开,肥城关于创新服务体验那一撮,真有点互联网味道。
你看“口述办”业务,想当年一堆材料填来填去,现在直接口述一遍收集信息,再刷个脸,证明对得上号,营业执照现烧,相关数据一起进入后台,无感同步给联办平台。
现在讲“数据多跑路、人少跑路”,这波可算玩明白了。
再加上“网上办”,平台入口一键打包,从登记、确认、申请、保险到补贴,这些杂事,被揉进一个屏幕里,随时随地能搞定。
大爷大妈摊贩别以为自己玩不了,年轻人操作也同样顺手,这种线上线下结合,谁还会嫌麻烦?
当“桃小美”服务专员出现在便民中心,帮着点对点填表、电子签名,顺便教你下载电子营业执照,有问题直通税务,这波贴心服务不得不服。
直接点说,时间和精力上的花费,被削到了最低,生意人喜欢的就是这种“能省就省”。
再比如“家门口办事”,成立市乡两级服务体系,省得你千里奔波。
镇街便民中心和市政务大厅打通,有事不用愁,创业补贴、社保、营业执照“就近办妥”,谁还怕走弯路?
别光以为服务只到这,肥城其实把更狠的招数藏在“转型培育”板块里。
都说个体户升级成企业,意义非凡,不只是门面体面那么简单。
小摊升级公司,是激发市场活力、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的根本大招。
可转型这事儿说起来不难,真动手可谓处处隐形地雷,复杂流程、材料晦涩,看得人脑袋疼。
于是“个转企”服务应运而生。
首先是政务大厅搞了“绿窗办”,也就是设绿色通道,消灭了“多头受理”,部门拎成一股绳,“一窗受理”。
不止省时,还直接砍掉一堆糟心环节,这操作就像地铁刷码进站,顺畅到毫无赘余。
那些对流程一头雾水的小老板,甚至不用自己成天泡网上查表格,专业师傅全流程贴身辅导,流程、材料、政策梳理一条龙,绝不让你半路掉队。
材料难、表格乱、逻辑绕,这些老问题,肥城做足了“帮扶办”机制,基本上见招拆招,各有专人。
有老板担心批下来太慢,错过开门红?
人家推“快速办”,全程电子化、申请即审核,条件对的直接领证。
就像点外卖,比以往快到不可想象。
今年成功登记“个转企”10余家,活生生为转型提速。
其实细品,肥城行政审批服务局一路琢磨,不是一锤子买卖。
他们后续还打算持续深化“一件事”联动,整个服务链条还得不断升级。
唯一不变的,就是盯住经营者“真心事”,延伸服务半径,正常发展路上,随时给一把力。
说句实在话,政策哪怕做得再漂亮,没有落地就白搭。
只有像肥城这样敢贴地飞行——精准施策、服务踩准需求节拍、前后一体联动,个体工商户群体才能真正在转型升级、规范发展新赛道上多一分底气和助力。
或许,肥城的尝试,还只是山东改革地图上的一个缩影。
但点滴善意、落地的微创新,才能让千千万万个“小老板”心里不再发怵、敢于大步向前走。
你家楼下的那家老面馆,明年会不会也赶上顺风车,变成“标准企业”?
双手扶持社会的每一只翅膀,也许,说到底就是这么个接地气的“赋能”。
说到这,你是不是也对身边的小商小贩们多了点敬意?
大家都说,经济高质量发展,大部门大动作可以定方向,可所有的热闹,其实都离不开这些在市场大潮里扎扎实实生活、逐步成长的“小人物”。
题外话,假如你就是那个在生意路上风吹雨打的个体老板——
你觉得自己的办事体验和“帮扶”服务,有被温暖到吗?
或者还存在哪些闷头叹气的细节,有啥建议,欢迎留言一吐为快。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