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4S店!崔东树呼吁25年经销商需政策扶持


说实话,每次路过熟悉的4S店,看到门口冷清的展车和空荡荡的停车场,我都忍不住心里一紧。以前买车,周末去店里人山人海,销售顾问忙得脚不沾地;现在呢?好几家店门可罗雀,甚至有的直接关门大吉。这哪是卖车的店,活脱脱像在“熬日子”。就在前两天,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直接发文喊话:“2025年中国汽车经销商急需政策支持!”这话听着像是行业内部的“求救信号”,但其实,它背后牵动的是我们每个普通消费者未来的购车体验——4S店要是撑不住了,以后谁来给你修车、保养、处理售后?

别看现在新能源车卖得风生水起,渗透率都干到55%了,可你猜怎么着?84.4%的经销商正在“越卖越亏”。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魔幻?我举个例子你就懂了:车子从厂家批发进来,价格高得离谱,可市场不买账,只能降价卖,结果就是“高进低出”,卖一辆亏一辆。这不叫做生意,这叫“慈善大甩卖”。更惨的是,库存压得死死的,一辆车放三个月卖不出去,利息、场地费、人工成本全得自己扛。库存天数从30天涨到36.6天,听起来不多?可对经销商来说,每多一天都是真金白银的烧钱。

你说,这怪谁?厂家为了冲销量,不管市场消化能力,一个劲儿往经销商手里塞车。返利呢?说好给的奖励,拖着90天甚至180天才兑现。这哪是合作伙伴,简直是“债主”。河南那边就有经销商吐槽,地方政策一变,客流没了,厂家还继续压库,逼得他们只能“骨折价”清仓,结果就是价格倒挂,整个市场乱成一锅粥。这波操作,简直是给本就疲软的市场“补刀”。

再看数据,更吓人。2025年上半年,14家主流经销商总收入跌了10%,净利润直接从赚变亏,合计亏了36个亿!毛利率从8%干到7%,别小看这1%,对薄利多销的经销商来说,那就是生死线。像永达、美东这些大集团,动不动就亏三五十亿,正通汽车费用率飙到15%,钱没赚到,成本倒是一堆。你说这生意还能做吗?中小经销商估计已经气得蹦起来了,大集团也只能咬牙硬撑。

有意思的是,行业也在分化。和谐汽车逆势增长29%,易鑫集团(做汽车金融的)收入涨22%,说明啥?传统卖车模式不行了,谁转型快,谁就能支棱起来。中升、永达这些头部玩家,库存周转还能控制在40天以内,靠的就是精细化管理和售后、金融这些“非车业务”撑着。可问题是,大多数小经销商哪有这资源?未来很可能就是“强者恒强”,剩下的只能被市场淘汰。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这跟我买车有啥关系?关系大了!如果4S店大面积倒闭,以后你买辆车,出了问题找谁?保养去哪?二手车想卖都难。现在有些品牌搞直营,听着挺好,可售后网点少啊,远水解不了近渴。经销商是连接厂家和用户的“最后一公里”,这根线要是断了,整个服务体系就得崩。

那怎么办?崔东树提了几条很实在的建议:金融机构得给点力,贷款能展期就展期,授信额度加一加;政策性银行搞点专项贷款,给购车者贴点息,刺激消费。这些不是“输血”,是“救命”。更关键的是,得规范市场——严打低价倾销,厂家不能再“强塞”库存,返利30天内必须兑现。不然,再好的车,再强的品牌,渠道瘫了,也白搭。

你看,现在新能源卷价格,传统燃油车也跟着“跳水”,某些车型一年跌冒烟了,老车主天都塌了。可这背后,是整个经销体系在“流血”。价格战短期看着“真香”,长期却是“自残”。消费者上头了,抢着下单,可等你提车后发现服务缩水、维修排队,那时候就晚了。

所以啊,别光看新车多便宜,健康的销售渠道才是长久之计。我们想要的是“买得爽、用得省、修得快”,而不是“买时便宜,用时抓狂”。4S店要是倒了,最后买单的还是我们消费者。

当然,厂家也得反思。别总想着把风险全甩给经销商,厂商命运得绑在一起,不能你吃肉我喝汤,最后还得我埋单。未来谁能活下来?一定是那些愿意和经销商共担风险、把用户服务做扎实的品牌。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行业现状,会影响你买车的决定吗?你会更倾向于选择渠道稳定、服务靠谱的品牌吗?如果有一天,你家门口的4S店全关了,你觉得这车还能不能买?你会怎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