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的血色抗战:300人到7700人,他们用6年守住了中国南大门
#致伟大胜利#
1938年深冬,海南岛的椰林里藏着一群特殊的战士。
原本浴血奋战的琼崖红军游击队,刚刚换上“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的番号。冯白驹和马白山带着300多条枪,望着琼州海峡,知道暴风雨要来了。
潭口的枪声划破黎明
1939年2月10日,日军的铁蹄踏碎海口沙滩时,国民党军的撤退脚步声比海浪还急。就在这天,独立队一中队悄悄钻进了潭口的密林。
这是日军东进的必经之路。
从晨光熹微到暮色沉沉,枪声像爆豆般响了一整天。没人知道这300人的队伍能不能挡住千名日军,但他们用子弹告诉侵略者:海南岛不好惹。
潭口阻击战的硝烟,成了琼崖抗战的第一缕烽火。
从伏击到攻城,游击队越打越强。
三个月后,这支队伍已经膨胀到千人规模,冯白驹成了琼崖人民抗日自卫团独立总队的总队长。琼山的橡胶林里、文昌的稻田边,到处都是他们神出鬼没的身影。
最解气的要数那大镇之战。
1939年10月21日,马白山攥着作战地图,身后是总队三大队、国民党儋县游击队,还有8个乡2000多名拿着土枪的百姓。6天血战,不仅敲掉了日军指挥官,还活捉了80多个伪军。年底算账时,总队已经对日作战70多次,800多日军成了枪下鬼。
根据地像椰林一样扎根
1940年的美合山区,篝火照亮了“自力更生”四个大字。中共中央的指示传到海南:要把根扎进百姓堆里。
冯白驹带着队伍在澄迈、临高、琼山交界地带开荒种地,美合根据地像块吸铁石,把11个县的抗日力量都吸了过来。文昌县抗日民主政府的牌子一挂,黎族阿妈送来了竹筒饭,华侨的捐款从南洋漂过海峡。
到了1941年深秋,琼崖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那天,冯白驹看着台下黎苗同胞的银饰、侨胞的西装、农民的斗笠,突然明白:这才是最硬的防线。
最艰难时,人藏人胜过山藏人
1942年的海南岛,成了人间炼狱。
5月底开始,6000多日军带着5000伪军,像梳头发似的反复“清剿”。国民党顽固派还在背后捅刀子,队伍被逼到了绝境。
冯白驹在山洞里总结出一句话:“不是山藏人,而是人藏人。”黎族猎手带着战士钻原始森林,苗寨大娘把伤员藏进谷仓,南洋回来的华侨医生在椰子树下做手术。日军的地图上标满“共军据点”,却不知道自己早已掉进人民战争的陷阱。
从分割到连成一片,反攻的号角响了
1943年元旦,特委的油灯下,“坚持内线,挺进外线”八个字格外刺眼。
第1支队西出儒万山,第2支队东扩琼东南,琼文根据地在炮火中重生。绿现山的枪声、万宁的火把、保亭的牛角号,把分散的根据地连成了片。
1944年春天,黎苗民族工作委员会刚成立,黎族青年就扛着弓箭组成了抗日后备队。秋天,琼崖纵队的旗帜升起时,冯白驹的队伍已经成了海南岛最不可忽视的力量。
7700人守住了三分之二的岛
1945年夏末,反攻的浪潮席卷琼岛。
感恩县城的城楼插上了红旗,儋县的日军举了白旗,100多座城镇回到了中国人手里。从最初的琼文一隅,到遍布16个县的根据地,7700名琼崖纵队战士用2000多次战斗,在海南岛刻下了3500多个日伪军的墓碑。
当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时,冯白驹站在五指山上,望着碧海蓝天。6年了,从300人到7700人,他们守住的不只是一座岛,更是一个民族的骨气。
如今椰林依旧,只是风里少了枪声,多了后人对那段历史的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