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访华前,中俄震撼联手,解放军一路直抵,美日被当场打脸,气急败坏
即将到来的中俄海军联合演习,其地点设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附近的海空域,这次行动备受关注。然而,真正值得我们深究的,并非是那些人们习惯性关注的庞大战舰。参演名单中,两艘潜艇救援船的出现,传递出的信号更为深刻。
中国927型西湖舰与俄罗斯21300型“别洛乌索夫”号救援船同步亮相,这显然并非巧合,更不是随意的安排。它明确表明,中俄两国在军事合作上,正在向最敏感、也最核心的领域深入推进。此举将直接触动西太平洋地区的安全格局。
水下行动猜想
根据俄罗斯总统外交事务顾问乌沙科夫的说法,俄罗斯总统普京计划在今年8月底至9月初访华。这次访问,也是中国领导人5月9日出席俄罗斯“胜利日”阅兵后的回访。此次重要访问,恰逢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并且与“海上联合-2025”演习的时间点紧密相连。
“海上联合-2025”演习结束后,中俄海军将随即动身,前往战略位置敏感的日本海域,执行两国间的第六次海上联合巡航。以往,中方参与的联合演习,主题大多集中在反恐、搜救或是护航这类相对常规的课目。而今年,演习主题首次明确提出“联合应对西太安全威胁”,这本身就显示了合作深度的提升。
演习的具体科目设置,虽然与以往大致相同,但首次重点强调了“防空反导”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一点,正是对近期美国及其盟友在区域内频繁军事活动的直接回应。这些外部军事活动,其规模和次数都在不断增加,形成了明显的现实威胁。
潜艇救援船的部署,是一个核心细节。这说明两国海军的协同,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演练。它直接预示着未来可能开展的技术要求极高的水下部队联合作战保障,甚至更深层次的战略潜艇部队协同行动。
俄罗斯总统普京曾多次公开表态,将潜艇力量建设定位为俄罗斯海军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中国海军近年来也在潜艇力量上弥补了短板,对像西湖舰这样万吨级的援潜救生船的需求日益强烈。这种战略性的水下力量协同,是对美西方国家持续在西太平洋施加战略压力,特别是潜在的海上封锁和反潜能力的强力回应。
海上盾牌立起
中俄“海上联合-2025”演习,首次明确将“联合应对西太安全威胁”作为核心主题,这并非空泛之词。它直接指向当前复杂地缘政治背景下的具体军事威胁。在演习的具体科目安排中,“防空反导”环节的特别突出,明确了其关键地位。这显然是针对近期美方及其盟友在区域内频繁的军事动作,所进行的有效战略对冲。
例如,美国主导的“护身军刀-2025”多国联合演习近期举行,规模极其庞大。该演习集结了18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动用了40艘舰艇、350架飞机和3.5万名人员。其演习覆盖海域广达6500公里,从范围到兵力部署,都透露出强大的威慑意图。其目的是对区域伙伴进行军事鼓动,并对不合作方进行战略威慑,意图强化其在西太平洋的主导地位。
此外,美方目前正积极推动盟友在第一岛链甚至更远区域部署陆基中程导弹系统,并扩散海基“战斧”等对陆打击导弹。这些行动使得西太平洋的军事紧张态势持续加剧。面对这样的现实背景,中俄此次联合演习的举行,正当其时,传递出清晰的战略信号。
中方此次参演的052D型驱逐舰,凭借其先进雷达和垂直发射系统,在区域防空能力上具备显著优势。俄方参演的1155型大型反潜舰,经过现代化改装后,也拥有不错的区域防空能力,并能有效协同执行反潜任务。这两型舰艇的组合,其核心目标是演练如何在复杂电磁环境下,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饱和攻击,共同构建一道坚不可摧的海上防空反导联合盾牌。这向那些试图军事施压的势力明确表明:任何单方面的围堵行动都将付出巨大的战略代价。
日本警惕升温
中俄此次联合演习的选择,不仅有深远的现实军事考量,更融合了丰富的历史与政治意义。普京总统此次访华的时间点,与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历史节点紧密相连。将两国最高领导人互访与大型军事演习,以及这个特殊纪念日联系起来,其针对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对某些回避历史问题,却又在现实中反复挑衅的周边国家。
最近,日本方面的行动尤其引人关注。日本首相石破茂与特朗普会晤后,公然发表了涉及台海局势的联合声明,这被视为对中国内政的公开干涉。同时,日本还积极派遣自卫队参与南海地区的军事演习,并已着手制定所谓“台海冲突”下的国民疏散计划。这些行为,无疑被视为对中国核心利益的粗暴干涉和蓄意挑衅。
中俄两国海军在演习结束后,将随即前往战略敏感的日本海域组织海上联合巡航,这一地点选择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直接而强烈的战略信号。这并非地理位置的巧合,而是对日本近期行为的直接回应。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秘书绍伊古早前在金砖国家安全事务会议上,曾向中国做出“坚定支持统一”的庄重承诺。这一明确的政治立场,与日本在台海问题上的挑衅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俄此举,意在让日本在配合美国行动、充当其急先锋时,不得不重新评估其可能面临的安全代价和战略风险。这正是所谓的“成本效应”,旨在迫使其在追随域外势力时,再三考虑。这不单是一场简单的军事力量展示或技术交流,更是一次精心设计,融合历史记忆与现实政治考量,旨在校准区域内不必要的冒险行为,并明确红线的战略性警告。
战略通道保障
中俄两国间的战略协作,并非临时起意,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基于共同的战略需求和现实压力所做的必然选择。目前,中国正面临美国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区域施加的持续战略围堵。与此同时,俄罗斯则在欧洲方向持续承受北约不断东扩带来的巨大军事与政治压力,导致其战略空间受到挤压。这种“背靠背”的态势,使得两国联手分担来自西方世界的战略压力,成为一种现实且具有高度战略意义的必然选择,有助于形成有效的战略对冲。
自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并遭遇西方国家前所未有的制裁以来,俄罗斯已逐步放弃了过去试图“中美两头吃”的战略模糊。它进一步坚定落实了其“向东看”战略。这种战略转向促使其全力加强与中国的全面合作,尤其是在军事技术、能源供应和高科技等关键领域,以此对抗来自西方世界的压力,并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此次演习首次提出的另一重要主题——“联合维护战略通道安全”,则将中俄军事合作的视野提升到了维护全球经济命脉的高度。这关乎两国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地缘战略稳定。对中国而言,例如马六甲海峡,是其能源和贸易运输的生命线。它对其经济发展和全球供应链安全至关重要。
对俄罗斯而言,其在北极地区拥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北极航道作为新的国际航运捷径以及远东地区的港口,同样关乎其未来经济与国家发展的战略命脉。这些战略通道的顺畅与安全,都直接关系到两国各自的长远发展和全球影响力的提升。通过协同演练,特别是通过潜艇救援船所暗示的潜在水下联合行动。中俄意在向世界展示,任何试图封锁或威胁这些关键国际航运通道的力量,都将面临两国的共同且有力的牵制与反制,从而确保全球航运的自由与安全。
笔者以为
回到文章开头,那两艘专业潜艇救援船所传递的信号,已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交流,更是战略深远的映射。它们所预示的,正是中俄两国在战略层面的深入合作。这种合作将变得更为深入、更为隐蔽,也更具影响力。这不仅是对“护身军刀”一类挑衅性军事行动的直接回应,更是对过去由单一力量主导国际秩序的根本性挑战。当历史的纪念日与现实的军事演习在日本海域交汇之时,一个清晰且明确的信息已经传达出去:在西太平洋乃至更广阔的全球舞台上,任何试图通过单边行动进行围堵与遏制的企图。都将不可避免地遭遇一个协同联动、能够有效分担压力的强大对手,并且会让其行动成本倍增,甚至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