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满怀幻想到现实碰壁:《群星低语》AI叙事游戏体验记
谁能想到,本来是冲着一场奇妙星际冒险去的,结果通关过程中一不小心把自己的鸡汤英语额度用得一干二净?
游戏开服这天,说是猛虎下山也不为过,我八点半准点开机“蹲守”,门都没出,就差把咖啡滴在键盘上了。
新作《群星低语》(Whispers from the Star)挂出来,页面刷新那一刻,迅速下单,心跳声几乎要盖过开机噪音——说真的,大半夜抢票都没这热血。
不过,一旦真正钻进这颗虚构的星球探索时,那份对AI互动的好奇和憧憬,和现实撞了个满怀。
先费点劲给大家捋一捋:联机模式唯一,英文界面固有,但咱文化底子深厚,翻译软件齐开,字幕再开,能用的工具全用上。
急不可耐冲进剧情,简直比高考刷模拟题还带劲,却发现心里养的那些超级自由幻想,有点被“精致与设定”揉碎了。
又是一出孤星冒险大戏,开局那几幕,闯关速通无压力。
Stella,这位陷落异星的大学生,背景并不复杂。
在一次宇宙科研作业行动中,由于事故直接与团队失联,能活着从逃生舱里爬出来,已经算她命硬。
剧情推进到这里,拜过去Demo所赐,顺手就一句关键话,把她从密闭空间拉出来,星球藏在我们面前,仿佛静悄悄等着一个新主角定格。
一边拨开迷雾,一边和Stella对话,拼出她的来历,慢慢才明白她原本是马里亚纳大学的大二学生。
命运总那么拽,调皮地让她独自上阵。
前几个节点过得飞快,探索到了那个奇异闪光的山顶,剧情跳到关键点。
“哈维博士”,这个名字不断浮现,当初给救援信号的也是他,一份身份卡和连串线索,把我们带到他的逃生舱。
氛围突然AI味儿十足,甚至有种错觉——这舱门如果能自己弹开,不知道会不会冒出个半人半机器的“博士”。
依托这些提示,发现哈维并没有“尸体坐标”,而是神秘失踪,追踪他的行动变成了Stella唯一的目的。
可整个星球,Stella一直没碰见第二个活人,唯一的陪伴就是耳机那头的我。
听起来很浪漫,但终究敌不过地广人稀。
紧接着,剧情中插了一条模型发射火箭的广播内容,赶时间的紧张氛围被推到极致。
Stella的“黄金十二小时”正式倒计时。
几小时内,我们交流了无数废话和关键问题,甚至引发了几次“友好争吵”。
尤记峡谷那段,昏暗回声和低语环绕,女声男声混杂,甚至连我自己的声音都能幻听出来。
刚开始勉强能分辨,转瞬全变成了“噪音”,仿佛一群幽灵在头脑里开“超新星派对”。
Stella直接崩溃:“它们好吵!都像我自己在说话,像是把我的人生反复播放。”
疯狂故障效果刷屏,分分钟怀疑自己掉进了恐怖小游戏。
剧情走向本来有点要被“克苏鲁脑洞”调戏,结果作者温柔点刹车。
峡谷终究一页翻过,第二次连线时,Stella情绪大爆发,来了一场无理取闹。
之后懊悔,主动低头认错。
坦白说,那段精彩场景,让我差点忘了单调流程。
可惜剧情没能再杀回诡异峡谷,探索部分也随之收手。
人生如戏,剧本给你写好了,哪怕你搔首弄姿也赶不上自由发挥的爽感。
不过,说实话失落点远不止这里。
我原本以为,“AI游戏”一定会打破那些互动剧情一成不变的老套路。
想象中,“自由”的定义不该只停留在点选说话或者两难选项之间。
现实很快搬了个椅子让你冷静。
比如Stella要过河时,我各种出主意,“树枝拐杖”“浅滩摸鱼”“石头铺路”,通通被“好主意,但是……”式的回应一脚踢回去。
勉强强硬选了“踩石头”,直接送你去死亡BE结局。
回溯重来,Stella又开始撞大运,继续东张西望。
当再无策略可用时,她答复我“也许要去上下游找找”,这时才发觉必须用关键词解锁路线。
“上下游”不是“环顾四周”?
对着这回答,疑惑炸锅。
最终大多数推进都变成“对话选项”,反复二选一,看似自由,实则回到传统互动游戏的预设板块。
Fog章节同样如此,当问到“是继续前进,还是原地躲避”,我想耍花样让她单独观察一下奇异光线,以及她直接送我去BE。
或许是我英语表达太秀逗,也有可能是程序设定的死板——但总之,“自由”在设定不见了,灵魂也仿佛困在格子里。
角色互动部分也有点掉链子。
Stella在AI逻辑和表情、语音处理上有了突破,但高光时刻还是缺席。
某些关键时刻,她的情绪波动有限,哪怕惊慌失措也不会“大喊大叫”,始终保持温柔乐观的人设。
不过,不得不说,迷雾里她模拟快要熄灭的声音,低声耳语,配合情境还算贴切,摸鱼玩家大概会点个赞。
但硬说个性鲜明,未免言过其实。
几次死亡BE后我只是冷静回溯,毫无愧疚或心疼,仿佛在拆积木。
还出现了挺割裂的部分——Stella明明身处危境,紧张到快尿裤子,但随时开启小话题闲聊,调节氛围,实则有点频率过高,像进了“社交刷屏区”。
你没回答她的问题,系统直接推进剧情,她就像什么都没发生——尬得一匹。
交谈动作上也略显呆板,待机状态基本一成不变,回头看看只是嘴上说说,镜头眼神毫无变化,有时候上一节刚聊过,下节又重新提问——记忆断片成了标配。
和同事轮流装玩家,一个女声一个男声,她愣是没反应,像是“智能门铃”被雨水打坏一样无动于衷。
这些细节反复提醒你,“她终究只是AI”。
玩到这里,我心里不自觉冒出一句“未来可期”。
没错,这游戏精致程度没话说,各种皮毛画质直逼顶流,UI设计也够酷。
后续剧情还在路上,评价不全,仅以目前体验而言,还可能随时大反转。
你很难说后期不会加码,“Stella其实是AI”或“世界本身全是算法产物”等反转也都有空间。
但纵使最后揭露Stella是AI,前期如果能把人物的“人性”做得更鲜活些,情感冲击力绝对能再升一级。
说起来,我其实并不反感闲聊,有时她分享朋友趣事、B站学中文经历或者课堂偷吃零食的故事,反而让角色贴近生活。
不过这些小心思,并不是《群星低语》独有。同类产品如《星野》《猫箱》甚至测试期的《EVE》,都能看到“人味”的影子。
AI底层逻辑咱也懂,语句都是代码和语料库做的“拼贴画”,但情感上的“戳心窝”还是稀缺。
你说她每句话都落在地上,但总觉得隔着层透明玻璃,始终差那么一口气。
如果只谈“好不好玩”?就单论游戏本身,不提AI情感陪伴或自由度的愿景,《群星低语》目前属于“可玩性尚可,但难称惊艳”。
解谜类“道具栏”功能基本就是摆设,除了第一张ID卡,其它道具都沦为“欣赏风景”,和剧情推进基本无缘。
互动流程也如前面说的,还是被框架束缚,没有想象中的“语无伦次推理”,反而回到套路化选择。
但公允说一句,项目组的诚意确实在,他们不是“给你一盘菜自便”,后续还要更新字幕和中文模式。
据悉游戏还会持续更新,没准哪天AI又进化一波,五年后Stella直接变“豆瓣鹅组”群主也说不定。
毕竟AI世界节奏日新月异,“升级”这一词已经快成了行业口头禅。
也许明天醒来,我们就能在盖亚星球上看到一个更加自由、更加感性的Stella。
话说回来,《群星低语》这场实验性的尝试,确实让人看到了AI与叙事游戏未来的诸多可能,但现阶段还留有遗憾。
“精致有余,自由不足”,大致总结不过如此。
它让你看到技术和情感逐渐牵手,却还没走上红毯。
游戏世界的奇遇从来不止于美景,角色羁绊的那种“说到心坎里”才是AI与玩家之间最大的奖杯。
圈地自萌也好,远方幻想也罢,终究得有人在深夜为你“低语”,而不是机械重复脚本。
至于未来会不会突破设定,解锁人类与AI之间更多“故事的可能”,那就只能交给下个版本和无穷的新技术了。
各位云玩家怎么想?AI、自由、“人味”与剧情,到底能不能完美兼容?
评论区走一波,说说你心里最想在“群星低语”里实现的互动体验!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