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获中国百亿援助,阿尔巴尼亚今何在?
北京城里,寒风呼啸,刮得人脸生疼。
耿飚将军,这位从枪林弹雨里摸爬滚打出来的硬汉,身上的军装还没来得及脱下,就接到了一项让他心里直犯嘀咕的任务。
周总理亲自找他,没问别的,只一句:“你能不能去大西洋那边走一趟?”这话一出口,重重地砸在他心窝子上。
耿飚心里那股子憋屈劲儿,别提多难受了。
他这辈子,刀山火海闯过多少回,可这搞外交,听着就不是他那路子。
可领导都开口了,还能说啥?
国家的事儿,再不乐意也得上啊。
他哪儿知道,这一趟,会让他亲眼看到一出活生生的“农夫与蛇”的故事,那百亿的援助,就像泼出去的水,不仅没换来感恩,反倒成了日后心头的一根刺。
那会儿的新中国,刚从一穷二白的废墟里站起来,家底儿薄得跟纸糊似的,老百姓还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可偏偏,阿尔巴尼亚这个远在天边的国家,突然就成了我们在国际上的“第一个铁兄弟”。
苏联不理了,南联盟翻脸了,它就屁颠屁颠地跑过来,指望中国能帮着出头。
咱中国人讲究个义气,既然是“兄弟”有难,那就拉一把呗。
耿飚将军临行前,心里头就带着那么一股子劲儿,想着再穷再难,也得帮衬着点。
可当耿飚真正踏上阿尔巴尼亚那片土地的时候,他整个人都傻眼了。
这地方,穷是真穷,可那“不讲究”的劲儿,简直超出了他的想象。
街道上,水泥堆得跟小山似的,白花花的化肥随处可见,就那么敞着口子扔在农田边上,眼瞅着都用不完。
耿飚踩着那乱七八糟的地面,心里头那股火儿直往上冒。
他一路上都在想,国内老百姓省吃俭用,连件像样的衣服都舍不得买,可这边呢?
库房大敞着,东西有的是!
水泥垛得比砖墙还高,化肥袋子堆成小山,这哪儿是兄弟,分明是来吸血的啊?
他心里直犯嘀咕:“咱们老百姓还在吃糠咽菜呢,凭啥给他们铺金砖?”这场景,简直比他战场上见过的任何一幕都扎心。
阿尔巴尼亚那些人,嘴上喊着“中国大哥”,那叫一个亲热。
可实际上呢?
什么都想着要,张嘴就是一堆要求。
耿飚看着他们那副德性,心里跟明镜似的:这不就是典型的“依赖型小弟”嘛!
嘴甜得跟蜜罐子似的,可手呢?
伸得比谁都快,明里暗里都在薅中国的羊毛,薅得那叫一个心安理得,脸不红心不跳。
外头其实早就有些闲言碎语,说阿尔巴尼亚是“碉堡王国”,用水泥建的堡垒乱七八糟地堆了一地,什么都堆楼、堆包、堆件,可就是没见有啥用处。
咱中国技术工人辛辛苦苦给他们建的啥,可人家阿尔巴尼亚一接手,转手就给卖了。
就连咱们援助的武器,他们也能低价倒腾出去,当起了“二道贩子”,赚得盆满钵满。
这事儿,大家都心知肚明,可谁敢明着说?
耿飚将军可是第一个敢把这层窗户纸捅破的。
他刚到阿尔巴尼亚没两天,就把自己见到的一切,原原本本地写进了报告里,那话,直白得就像拉家常,不带一点儿拐弯抹角。
毛主席看了报告,当即夸赞:“这个同志敢说真话!”可耿飚心里清楚,很多事儿,他一直都憋屈得厉害。
明知道这小国家老想着占便宜,可为了所谓的外交大局,还得陪着笑脸点头。
慢慢地,这所谓的“外交”,在他眼里,简直成了变相的物资输送管道,单向的,只出不进。
有一次,咱们的领导问他们要不要还支援款,人家阿尔巴尼亚的官员,皮笑肉不笑的,那表情,简直是把“没打算还,也不会还”几个字直接写在了脸上,明明白白告诉你,这钱,我们就是不还!
耿飚觉得,这跟自己战场带兵比起来,简直是一锅稀里糊涂的稀粥,让人嚼着没滋味,咽下去也膈应。
他曾经在瑞典的宴会上,被人问到:“你带过多少兵?”耿飚淡淡地说了一句:“十来万吧。”本以为大家会没啥反应,结果那边马上有人接话:“比我们全国的人都多!”场面冷不丁地热闹起来。
他心里暗笑:在国际场合说实话,可比战场杀敌还痛快!
那种直来直去的劲儿,让他觉得舒服。
阿尔巴尼亚的霍查,对斯大林那可是真感情。
可后来苏联换了领导,不买他账了,他立马就抱上了中国这棵大树。
那会儿的中国,为了打破西方世界的封锁,为了在国际上多一个朋友,心里头也乐意。
可谁承想,这朋友,是个地道的“白眼狼”。
百亿物资,咱们倾囊相助,真是把他们当亲兄弟一样供着!
可换来的呢?
不是感恩戴德,而是对方拿着咱们的东西去换钱,自己倒做起了“二道贩子”。
咱们中国研发出新武器,也是第一时间给他们送过去,生怕他们不够用。
耿飚心里琢磨着,这“牺牲与被利用之间,界限模糊得就像秋天雾气”,让人分不清,到底是在做贡献,还是在当冤大头。
这些事,在某种意义上,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
他不是不会计较,反倒觉得有必要把这笔账掰开了揉碎了,挨个儿梳理清楚。
他把遭遇和分析都仔仔细细地记在笔记本上,报告上边把前因后果、哪些事办得对、哪些事被耍了,都写得明明白白。
中央也慢慢明白了,这阿尔巴尼亚,简直就是个“无底洞”,怎么填都填不满。
后来,他们更是嘴脸一变,开始骂咱们中国,还死乞白赖地索要援助,这种“好日子”,咱可过不长!
最终,外交部下定决心:撤资、撤助、撤人与物!
从那以后,这国家想再薅羊毛,那就得换个主顾了。
可事情没那么简单。
阿尔巴尼亚不但跟中国闹翻了,还得罪了所有能帮他们的国家。
霍查在国际上那叫一个招人烦,搞得谁都怕他。
不仅中国、苏联和南联盟,他们连本地邻居都掐,谁都不待见。
后来,这国家就往下越走越难。
战后经济崩溃,老百姓吃饭都成问题,纷纷偷渡到希腊谋生。
真是应了那句话: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他们想“白嫖”一直都没成功。
国际金融风暴刮过,谁还敢借钱给他们?
国家领导层争权夺利,社会动荡,每天都有新闻说阿尔巴尼亚哪个官员闹事,谁家又被抢了。
老人留守当地,年轻人呢?
能跑多远跑多远,都往外跑。
国家空了,贫困成了他们的“金字招牌”,撕都撕不掉。
阿尔巴尼亚那些曾经被援助建起来的“碉堡”,如今也变成了没人住的废墟,荒草丛生,满目疮痍。
世界都不太关心他们过得怎样,这地方,仿佛被遗忘在了历史的角落,没人理会。
可即便如此,这国家还不死心,经常在国际会议上闹,喊两嗓子,好像咱们中国欠他们多大一笔钱似的。
可谁不知道呢?
除了他们自己,没人能救他们!
反观咱们中国呢?
甩掉了阿尔巴尼亚和越南这些“包袱”后,经济反而越走越顺,一路高歌猛进,成了世界瞩目的焦点。
这“背信弃义的结果,落在他们身上,就像钝刀割肉,那滋味儿,可不好受!”这话听着有点讽刺,但却是铁一般的事实。
耿飚将军那件事,在业内也讨论得挺热。
他不止一次地想:这样帮人,到底对不对?
可历史就是这样,谁也说不准。
也许一开始的援助是战略需要,可到了最后,却变成了沉重的负担。
中国对外政策有时候看似矛盾,可也许,那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之举。
另一方面,耿飚又觉得,不是所有国际关系都该“一棍子打死”。
阿尔巴尼亚能成为中国的帮手,也不是完全没有价值。
在这个世界,哪有绝对正确?
有对的,也有错的。
执行任务时,官员们都清楚不该优柔寡断,可实际总会有“灰色地带”。
耿飚眼里,外交,就是妥协与实利的平衡。
他在事件中的表现,既有军人的刚烈,也有外交官的随和。
心疼是有的,反感也多。
不少被安排下来的任务,最后他自己都变得不太清楚是不是应该这样。
所以啊,国际关系讲究的不是完美。
大家都算计,也许大家都在等待谁能先“露底牌”。
有时候你自以为能掌控局势,到最后,局势倒是控制了你。
耿飚离开阿尔巴尼亚前,还在犹豫到底要不要把话说得那么明。
他还是说了。
阿尔巴尼亚的下场,没人能提前预料,对中国如此,对自己也如此。
很多东西只有走到头才发现,最初的选择其实没那么重要。
耿飚大使的经历,就像一块石头,扔进水里,激起一串涟漪,然后又归于平静。
国家之间的旅行,有时候就像赶路,中途换了乘客,方向也变了。
这段历史,咱们看清楚了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什么是虚假的依附。
中国继续走在自己的道路上,步履坚定,再也没有回头。
本文只是休闲娱乐,不会及任何商业用途,假如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