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年评审到主竞赛评委:王俊凯五年平遥影展蜕变记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当25岁的王俊凯与瑞士导演、新加坡导演、姚晨等资深影人并肩坐在"罗伯托·罗西里尼荣誉"评审席时,这个画面本身就成为中国电影行业变革的隐喻。从2021年首次以青年评审身份亮相平遥,到2025年跻身主竞赛单元评委,这位曾经的顶流偶像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一场沉默的职业革命。

流量偶像的"电影人养成计划"

2021年第五届平遥影展的新闻照里,21岁的王俊凯在青年评审团中略显拘谨。彼时大众更关注的是他手里举着香槟杯的生涩姿态,而非他对《永安镇故事集》的点评。但平遥影展似乎早已为这位年轻人规划好进阶路线:2022-2023年连续担任特约策展人参与选片,2024年转型颁奖嘉宾授予"发展中电影荣誉",直至2025年进入核心评审团。

这种阶梯式培养模式在国内外影展中都属罕见。正如影展艺术总监林旭东所言:"我们更看重参与者持续的成长性。"王俊凯在发言中"每年都是新挑战"的感慨,恰好印证了这种双向选择的默契。

从《解忧杂货店》到《断·桥》:演技进阶的硬核背书

若将王俊凯的银幕轨迹与平遥履历并置,可见清晰的转型逻辑。2017年《解忧杂货店》中程式化的偶像表演,到2022年《断·桥》里那个让李玉导演惊叹"用眼神传递钢筋混凝土般压抑感"的孟超,表演质变恰好与平遥历练同步。

更值得玩味的是评审工作的反向验证。参与"罗西里尼荣誉"评选需要每天观看3-4部影片,撰写千字评语并与国际评委辩论。这种高强度专业训练,远比流量数据更能检验一个演员的审美判断力。其参演的《刺猬》获得豆瓣7.1分、澳门电影节提名等成绩,恰是这种能力的外化证明。

跻身国际评审团的"含金量密码"

"罗西里尼荣誉"评审团历来是学术派主导的战场。2024年由伊朗电影大师莫森·玛克玛尔巴夫领衔,2025年则集结了美国学者理查德·佩尼亚、瑞士导演拉蒙·曲尔歇尔等国际影人。在这个语境下,王俊凯的加入具有双重突破性:首位95后评委,也是极少能进入该体系的青年演员。

平遥影展对评审"电影史视野"的硬性要求,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关于"流量特权"的质疑。当王俊凯能与姚晨讨论东南亚新浪潮电影,与新加坡导演杨修华分析长镜头调度时,行业看到的已不仅是明星光环,更是持续积累的专业沉淀。

古城里的彩蛋:一个电影学徒的自我修养

影展期间有观众在古城炸鸡店发现"王俊凯同款套餐"的彩蛋,这个细节恰如其分地隐喻了他的转型之道——既要保持大众影响力,又要深入行业肌理。从深夜抵太原直奔影展的行程选择,到主动参与青年导演扶持计划的具体案例,都在印证其发言中"专注电影本身"的核心理念。

五年时间,从被评审到评审人,王俊凯的平遥故事揭示了一个残酷而励志的行业真相:流量或许能敲开电影殿堂的大门,但唯有持续的专业深耕,才能赢得殿堂内的座位。正如罗西里尼家族设立该荣誉的初衷——电影终究是时间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