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平训练场 数据闭环 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化


万平训练场 数据闭环 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化

这里没有学生。只有身高1.66米的“夸父”人形机器人。它们在1:1还原的汽车车间里搬运物料。在智能生产线旁分拣零件。动作流畅得让人恍惚。仿佛走进了某个未来工厂。

但这不是工厂。而是近日在北京石景山启用的国内最大人形机器人训练场。一个占地超万平方米的数据生产基地。

破解数据荒

机器人如何学习?像孩子学步。需要反复练习。成千上万次。但传统训练方式成本高昂。一台动作捕捉设备价格数十万元。搭建场地、招募人员更是无底洞。许多企业被挡在门外。

更关键的是数据质量。仿真数据无法复现真实世界的复杂性。物理交互的细微差别。传感器噪声。环境动态扰动。这些细节缺失导致模型“纸上谈兵”。

北京训练场直面这一痛点。年产高质量数据超600万条。规模全国第一。

数据从哪里来?全部来自真机运行。通过VR设备和动作捕捉系统。记录机器人每个关节转动。电机力度。身体平衡姿态。

数据流水线

走进万平空间。仿佛进入未来世界。16个细分场景精确还原现实环境。中兴智能生产线。一汽汽车车间。顺丰称重打包。每个细节都真实可触。

这里的数据生产像精密流水线。采集、清洗、标注、导出。四个环节环环相扣。“自动+人工+模型”三重质量评估。确保单条数据合格率99%。

“以往各企业分散采集如同小作坊。”技术人员说。现在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为整个行业提供高质量低成本数据服务。

全国联动网络

北京不是孤岛。训练场与苏州、济南、合肥、郑州多地联动。形成月产能5000小时的全国数据中枢。

各地训练场特色鲜明。苏州中心聚焦工业制造。融入长三角制造业生态。北京侧重智慧家庭与康养服务。这种差异化布局深度融合区域经济特色。

训练场建设热潮席卷全国。上海浦东异构训练场启用。天津超级数据工厂启动。杭州广州积极筹备。一场围绕具身智能的基础设施竞赛已然展开。

从1.0到2.0

当前训练场处于1.0阶段。重资产投入。适合国家级平台。但专家已展望2.0时代。

“要实现虚实融合。”国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强调。真机数据与虚拟训练场对齐。高保真数字仿真。最终完成真机迁移。这将大幅降低门槛。

清华大学孙富春教授指出挑战。分散建设。重复投入。缺乏顶层设计。未来需构建融合实场与仿真的训练体系。

四位一体生态

北京训练场不止于训练。构建了“训练+应用+孵化+科普”四位一体生态。

数据服务支撑模型训练。产业基金孵化初创团队。赛事培育激发创新。科普教育培养新型职业人才。这种多元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更重要的是标准制定。乐聚机器人计划牵头制定全国统一数据标准。实现各训练场数据格式统一。提升机器人学习效率。

未来已来

训练场标志产业范式变革。传统机器人研发路径被颠覆。“造机器人-建训练场-集数据-训大模型”成为新范式。

这些设施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产业创新引擎。随着更多机器人从这里“毕业上岗”。工厂、物流园区、养老机构将出现它们忙碌的身影。

未来五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数百亿美元。中国可能占据半壁江山。这场围绕数据的竞赛刚刚开始。但北京万平训练场已按下快进键。

机器人正在学习。而我们都在现场。

#热点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