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汽车文化中心新展启幕,与宇宙万物共创,共赴十年之约


最近,在北京798艺术区里,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办了一个挺特别的展览,叫「现代汽车 × 宇宙万物:跨越十年的共创」。

很多人一听这名字可能就有点犯嘀咕:一个造汽车的公司,怎么跟一个叫“宇宙万物”的艺术团体搅和到一块儿去了,而且还合作了十年这么久?

这听起来就像是卖拖拉机的跟唱交响乐的组了个乐队,感觉不太搭。

汽车不就是钢铁、发动机、轮子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吗?

艺术讲究的又是虚无缥缈的灵感和美感。

这两者凑在一起,到底是图个啥?

是车企钱多得没处花,搞个艺术展装点门面,还是说这背后藏着咱们普通人没看懂的门道?

其实,这事儿还真不是简单的跨界凑热闹。

咱们得先弄明白这个叫“宇宙万物”的团体是干什么的。

它是一家来自英国的数字艺术工作室,说白了,就是一群用电脑、代码和屏幕来搞创作的艺术家。

他们的作品跟咱们在美术馆里看的油画、雕塑可不一样,大多是动态的、会发光的、充满科技感的影像。

他们的创始人马特·派克有个核心理念,就是想用技术来探索生命的形态和人的动作,让冰冷的代码展现出温暖的生命力。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它和现代汽车的合作,思路就清晰多了。

这次展览展出了五部影像作品,每一部都像是一把钥匙,能帮我们打开理解这场合作的大门。

比如,有一部叫《奔流永续》的作品,创作于2020年。

画面上,是无数个由光线组成的小人,它们不知疲倦地向前奔跑,动作流畅,充满了动感。

这看起来很美,但它想表达什么呢?

咱们联系一下现代汽车在那段时间的动作就明白了。

那几年,正是全球汽车行业从燃油车向电动车转型的关键时期,现代汽车也推出了自己的纯电动汽车品牌IONIQ(艾尼氪)。

电动车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就是靠电能驱动,追求的是一种可持续、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

你看,这件《奔流永续》作品里那些奔跑的光影小人,不正是“电能”这个抽象概念最生动、最诗意的表达吗?

它没有直接给你看一辆电动车,也没有喊“环保、未来”的口号,而是通过艺术,让你直观地感受到那种洁净、持续的能量流动。

这种沟通方式,比硬邦邦的广告要高明得多,也更容易让人接受和记住。

再来看另一件作品《循环再生》。

这部影像用非常漂亮的方式,展示了各种材料被分解、打碎,然后又重新组合成新形态的过程。

这又是在说什么呢?

这几年,大家买车除了关心性能、价格,也越来越关注车里的材料是不是健康环保。

很多汽车品牌都在研究怎么用可回收、可降解的材料来造车。

现代汽车也不例外,他们在一些车型里,就用了比如甘蔗、玉米提取物,甚至是回收的塑料瓶制成的内饰材料。

所以,《循环再生》这部作品,就等于是一个艺术化的产品说明。

它告诉你,现代汽车正在努力实践环保理念,把废弃物变成有用的资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它把一个复杂的工业和环保概念,变成了一场视觉上的享受,让你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对这个品牌的价值观有了更深的了解。

还有像《部落》和《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两部作品,画面里充满了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的“数字人”,它们走起路来的姿态和风格都完全不同,但又共同构成了一个大的群体。

这其实是在映射我们当下的社会。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性格和生活方式,但我们又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社群里。

现代汽车通过这样的艺术作品,实际上是在向消费者传递一个信息:我们理解并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特性。

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我们的产品线里总有一款车能契合你的需求和个性。

它试图建立一种情感上的连接,让你觉得这个品牌不是在向所有人推销同一件工业品,而是在为你提供一个符合你身份认同的伙伴。

所以说,现代汽车花十年时间去支持和共创这些艺术作品,根本不是一次心血来潮的“文艺秀”,而是一项非常长远的品牌投资。

在今天这个信息铺天盖地的时代,消费者每天被无数的广告轰炸,早就产生了审美疲劳。

与其声嘶力竭地叫卖产品参数,不如换一种方式,用艺术和文化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手段,来传递品牌的理念和价值观。

这就像交朋友一样,一个只会吹嘘自己多厉害的人,和一个能跟你聊人生、聊理想、有共同话题的人,你肯定更愿意跟后者深交。

现代汽车做的,就是后面这件事。

它通过这些艺术作品,和你探讨关于未来、关于环保、关于科技与人性的关系,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这个品牌产生好感和认同。

最后,这个展览选择在北京798艺术区举办,本身也很有讲究。

798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地标,代表着前沿、创新和多元的文化氛围。

把一个汽车品牌的文化中心放在这里,就表明了它的定位不仅仅是一个卖车的展厅,更希望成为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像现代汽车这样的国际品牌,越来越重视在中国市场的深度沟通,它们知道,要赢得中国消费者的心,光靠产品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文化和情感层面产生共鸣。

这对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品牌建设是一场马拉松,需要长期的文化积淀和耐心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