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入苏联这个房子的希特勒——规模空前的巴巴罗萨行动


卫国战争是二战中苏联与纳粹德国之间进行的,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陆战和空战。这场战争从1941年6月22日随着纳粹德国的入侵而爆发,至1945年5月11日苏军在布拉格战役中歼灭德军的A集团军群,历经近四载主要战事才结束。

这场战争中,苏联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它的军队和人民在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中,总计付出了超过2800万生命的损失,整整一代苏联男性在这场战争中打光了。

其中苏军在整场战争中阵亡失踪了高达1144万(失踪生还者277.57万人)。

而从上表不难看出,苏联在战争的初始阶段损失尤为惨重。

德军入侵苏联的行动既是巴巴罗萨行动,该行动因为是向东进攻苏联,所以以历史上发起东征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巴巴罗萨来命名。

巴巴罗萨行动以6月22日凌晨德军对苏联发动全线进攻揭幕,至1942年1月德军在莫斯科城下兵败谢幕。

这场军事行动持续了大概半年的时间,苏军在德军的猛攻下损失了超过300万之众(一说400余万),大片最为精华的国土沦陷。苏军在巴巴罗萨行动期间遭受到的损失,占到了四年卫国战争中其总损失的三成。

那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苏军在德军的巴巴罗萨行动面前遭受了如此惨重的损失呢?

德国的优势

1895年世界上第一台无线电发报机诞生,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百万大军联合行动的联络难题解决了。这导致战争的规模日益扩大,第一次世界大战便是这种技术进步下开出的恶之花。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一年,第一台实用的内燃机才被发明出来,一战时内燃机技术还很不成熟。以汽车为代表的摩托化越野能力刚刚起步,还不具备大规模扩散的可能。所以一战参战各国机动力都很差,结果就是打成了拼消耗的堑壕战。

二战爆发前,内燃机技术经过20年的发展日臻成熟,世界各国军事家都敏锐地捕捉到了,摩托化给军事行动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各世界主要军事强国都大力推动汽车制造业的发展,积极给军队配备汽车和各种装甲车辆,进行深度的军事改革。

但是摩托化的军队究竟该怎么作战,对于各国都是一个新鲜事物,而战场无疑是最好的试验场。

通过波兰战役、进攻西欧,这两场大规模作战让德军得以在实战中,建立起了现代的地空协同作战体系,以及复杂精细的大军团协同作战体系。

当时的德军已然是世界上最熟悉超大规模军团协同作战,以及空地协同最为纯熟、装甲兵突击战术最为完备的军队,成为了世界上最犀利的最现代化战争机器。

而同一时期的苏军,由于斯大林的大清洗损失了大量经验丰富的高中级指挥员,苏军大量的高中级军官都是被超拔到岗位上的。这些军官由于没有学习过现代作战的理论,又缺乏对部队的指挥经验,所以其本身的素质根本就达不到现代作战的要求,面对德军的进攻时常常表现得不知所措。

事实也证明,苏军指挥官的水平在卫国战争中是逐步提高的,而这种提高是以苏军百万损失的惨烈代价换取的。

到了1944年时,苏军一线指挥官的水平已经追上乃至超越了德军同行,因此苏军从这一年开始,战场上的损失已然小于德军,并且苏德两军损失对比还随着时间推移越拉越开。

德军在西线击败法国仅仅只用了39天,当人们在对德军的速胜和盟军从敦刻尔克的大撤退津津乐道时,都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德国从投降的法、比、荷、卢等西欧低地国家那里,获得了超过90个师的装备,以及相当于德国军工生产规模一倍以上的军工产能!

根据巴巴罗萨计划,德军要越过边境线向东进攻1900公里以上,占领超过四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无疑需要几百万大军才能办到,且超过了德国的工业产能所能支撑的极限。

然而在西欧缴获的庞大军事物资和西欧工业产能并入帝国战争机器,不但充分补充了德军发动西线作战所遭受的损失,也使得德国在工业总产能上压倒了苏联。而发动西线作战时仅有350万的德军,在入侵苏联前顺利进行了又一波的大扩军。

所以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的前夕,德国已然在苏德边境线附近集结起了一支高达320万人的大军。

苏联情报部门则由于对德国整合西欧工业产能为其所用的效率判断失误,因此预测德国最快要在1942年春季才能完成进攻苏联的物资准备工作。这让苏联领导层对德国发起进攻的时间上出现了误判,在防备德国进攻的准备上出现了相对的延迟和失误。

空前的进攻规模

在对比苏德前线兵力的兵力时,一些人总喜欢拿德国一线投入进攻兵力200余万人,来与苏联的总兵力500万做对比,以此造成一副德军以少打多的强悍假象。

要知道巴巴罗萨中越过苏德边境线向苏联发起进攻的,可不仅仅只有纳粹德国。还有它的盟友芬兰、罗马尼亚、匈牙利、意大利、西班牙以及傀儡捷克,这些国家出动的总兵力高达550万,已然超过当时苏联的三军总兵力(约500万)。

苏联虽然将主要兵力近400万人布置在了西部地区防备德国的进攻,但是苏军在西部地区的兵力是梯次布置的。在前线地区苏军只部署了大概100-120万人左右,而德军在前线一次性投入的兵力加上其盟友兵力后近400万之众。所以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时,德军加上其盟友对苏军在一线形成了3:1以上的兵力优势!

布置在苏德一线的部队是苏军中的精锐,他们在开战后短短1-2个月里就被入侵大军的洪流几乎全部淹没。其后苏联不得不用二流部队加上动员的新兵,阻截德军百战之师的冲击。

这一战场态势导致苏联不得不付出巨大的牺牲,一步步地消耗掉德军的精锐力量。苏军在1942、1943年两年中,无可避免地损失远超德军。

而由于无线电技术的进步和汽车等可靠的内燃机载具大量装备,德军的巴巴罗萨行动不但进攻兵力在历史上空前,其进攻发起的战线规模也是空前的。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军三个集团军群在整个苏德边界长达2160公里上同时发起了进攻!

这是之前战争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全面进攻,完全超乎了苏联领导层的认识之外。

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对德军的进攻虽有所防备的,但是他们根据一战的经验普遍认为,德国发动的进攻将会是突破一点的重点进攻。德国而为了支撑其后的作战,占领资源丰富的乌克兰将那里作为下一步进攻的基地,在苏联领导人看来是必须的。

由于判断德国会向南部的乌克兰地区发动进攻,因此苏联将军队总兵力的四分之一约120万人,分为西南和南方两个方面军梯次布置在了乌克兰地区,苏军在乌克兰当地大修工事,在德军发动进攻前就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防御体系。

然而苏联的这一布置,导致了中线的白俄罗斯和北线的波罗的海三国兵力薄弱,因此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德军凭借兵力优势在中路和北路得以长驱直入。而南方进攻乌克兰的德军攻势,却被当地兵力占优的苏军所阻,进展远不如其它两路顺利。

然而苏军未设想过德军会从北面席卷乌克兰,因此在基辅的北方并未建立防线。所以巴巴罗萨开始一段时间后的战场态势,使得中路长驱直入的德军形成了从北方迂回包围基辅的态势,这使得苏军在乌克兰边境修筑的防线失去了作用。

基辅受到来自北方的威胁,迫使后路堪忧的苏军西南方面军不得不放弃前线阵地后退到基辅一线。在莫斯科没有决定放弃基辅前,西南方面军不得不集中兵力保卫基辅,这客观上为德军在基辅地区围歼西南方面军创造了条件。

随着西南方面军退守基辅,一个尤关苏联生死的选择题摆到了斯大林为首的苏联领导层面前。

巴巴罗萨行动空前的恢弘规模,充分展示了现代工业产能的可怕,也让苏联领导层见识到了纳粹德国从西欧获取的巨大军工产能的恐怖。凭借手中巨大的产能,德国不但大大提速了进攻苏联的准备,还得以扩军数十万。

现代交通线、矿井、生产线就是军事能力。

而乌克兰的基辅以东地区,出产苏联当时60%以上的煤、30%的铁、20%的钢、25%的电厂和75%的铁路系统也集中在当地,至于当地的工厂那更是不计其数,一句话就是苏联工业的精华集中于此。

残酷的事实让苏联领导层意识到,将乌克兰地区工业完整留给德国将是灾难性的。

可是军队再不撤退就有被围歼的风险。

怎么选择呢?

下一篇让我们来数数,苏联在应对德国进攻时都犯了哪些蠢吧。

觉得码字的文章还行,走过路过看过的朋友还请赞个粉个转个。

谢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