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号将被拆,大俄成为唯一没有航母五常?


近期,俄罗斯海军唯一现役航母“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的命运引发全球关注。俄罗斯媒体报道称,俄国防部可能放弃修复该航母,其维修和现代化工作已暂停,专家甚至不排除其因技术和物理老化而被报废拆解的可能。

这一消息瞬间点燃各界讨论,曾经叱咤海洋的航母为何走到如今的十字路口?俄罗斯海军未来又将驶向何方?

“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于1985年下水,1991年服役,满载排水量约6.7万吨,最大航速30节,可搭载舰载机30余架 ,跟咱们的辽宁号是姐妹舰。它见证了苏联的落幕与俄罗斯海军的沉浮,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陷入困境,海军经费捉襟见肘,“库兹涅佐夫”号的维护保养工作无法得到充分保障,服役期间便事故频发。

其最后一次执行军事任务是8年前支援俄军在叙利亚的行动,在此期间,舰载机仅起飞420架次,与其他国家航母相比,差距明显,甚至还有两架舰载机坠毁。在返航途中,拖着数公里长黑烟航行的画面被欧洲媒体捕捉,这无疑让其性能饱受质疑。

2017年,“库兹涅佐夫”号进坞开始全面维修和升级改造,本以为这是它重焕生机的契机,却没想到是一连串噩梦的开端。2018年,俄罗斯最大的浮动船坞沉没,起重装置坠落砸在航母甲板上,砸出一个直径约5米的洞;2019年和2022年,舰上又先后发生火灾,不仅造成人员伤亡,还导致工期不断拖延。这一系列事故,不仅暴露了航母本身的老化问题,更折射出俄罗斯造船业的重重困境。

苏联时期,实力最强的造船厂多设在黑海,即如今的乌克兰境内。苏联解体后,相关的人员、设备、技术都留在了当地,俄罗斯本土造船业元气大伤,面临订单严重不足、资金严重短缺、技术严重落后的局面,连船坞升级都难以实现,这些都使得“库兹涅佐夫”号的维修举步维艰。

再加上俄乌冲突爆发后,俄军工拨款全面向前线战事倾斜,用于“库兹涅佐夫”号的维修经费更是严重不足,维修工作愈发难以为继。从战略层面来看,俄罗斯海军的战略方向也在发生转变。近期获得批准的《2050年前俄罗斯海军发展战略》,将核潜艇、黑海以及北极争夺作为核心和重点,海上大编队的地位有所下降。

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前司令阿瓦基扬茨甚至表示,停止维修“库兹涅佐夫”号的决定是正确的,航空母舰是“昂贵且低效”的海上武器,未来属于机器人化系统和无人航空器的载体。咱先不说这是不是嘴硬,仅仅谈谈影响。

如果“库兹涅佐夫”号最终被报废拆解或出售,俄罗斯将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中唯一没有航母的国家。这对俄罗斯的军事、政治、经济和工业等方面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在军事上,俄罗斯将失去远洋航空投射能力,远洋编队作战能力和威慑力会明显削弱;政治层面,其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可能受到冲击;经济上,此前投入的大量维修资金将付诸东流,但也可将资源集中到其他军事项目;工业方面,如果长久没有建造航母或者维修航母,那么俄罗斯航母建造能力或彻底丧失,造船工业将进一步陷入窘境,相关技术人才也可能加速流失。

那么,俄罗斯还能不能再造航母呢?这是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从技术层面讲,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失去了建造航母的关键技术和人才储备,虽然曾提出“风暴”级新型航母的建造计划,但从2005年提出至今仍无实质性进展。建造航母不仅需要强大的工业基础,还需要众多与之匹配的企业,涉及特种钢、舰载机、阻拦索、编队军舰等高科技产业,俄罗斯目前在这些方面都面临挑战。

从经济角度看,一艘常规动力航母造价高昂,还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维护和运营,以俄罗斯当前的经济状况和国防预算分配,要承担起航母的建造和运维费用难度极大。

而且最大的问题不是这些,对于五常国家来说,航母成为实力的象征,也是延伸影响力必不可缺的一部分。纵然俄罗斯不是传统海权强国,但他在全球各地还有许多权益。一旦没有可用的航母,必然会影响到他全球战略,这是他自己都无法逆转的衰弱的表现。

很多人都说瘦死骆驼比马大,但现实是斯拉夫民族这个骆驼只剩下骨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