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终于扣动了扳机,拿出3亿援乌,实则在下一盘对华的大棋
特朗普终于扣动了扳机。上任半年多后,这位以"美国优先"著称的总统首次批准向乌克兰提供价值3亿美元的武器援助,这个数字恰好卡在既能制造头条又不会过分刺激国内舆论的微妙区间。
但真正值得玩味的是交货方式——这批军火要先运到北约,再由北约转交给乌克兰。
(图1)
这种"曲线援乌"的策略暴露出特朗普团队(图1)的精明算计:既想展现对俄强硬姿态,又不愿直接与莫斯科撕破脸皮,更妙的是让欧洲盟友来买单。这种"既要又要"的套路,正是特朗普式外交的典型写照。
武器清单里藏着更多玄机。虽然具体装备尚未最终确定,但防御性的爱国者导弹和进攻性的中程火箭弹同时出现在选项中,这种"攻防套餐"显然经过精心设计。
爱国者系统可以安抚国内反对派,证明援助的"防御性质";
而射程更远的火箭弹则能实质性提升乌军反击能力,这比拜登时期纯防御性武器更进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动用的是"总统提款权",意味着无需国会批准就能快速交付,这种绕过立法机构的操作,暴露出白宫对援乌议题在国内引发的分歧心知肚明。
(图2)
泽连斯基(图2)的配合演出同样精彩。就在美国宣布军援的同一天,这位演员出身的总统恰到好处地晒出与美国参议员的会晤照片,特别强调"联合武器生产"的提议。
这手牌打得漂亮:既暗示乌克兰不愿永远当伸手要钱的乞丐,又给美国军火商画了个长期合作的大饼。
但现实是残酷的——哈尔科夫夜间的无人机爆炸声提醒着所有人,再精妙的外交辞令也挡不住俄罗斯的导弹。乌军最急需的永远是下一个批次的防空系统,而不是遥远的合作蓝图。
莫斯科的反应却出人意料地克制。除了照例谴责"西方拱火"外,俄军反而加速了远程导弹的生产。这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策略背后,是克里姆林宫对战场形势的清醒判断:只要维持现有攻势节奏,乌克兰的西方盟友迟早会因内部矛盾而动摇。
俄国防部长绍伊古最近炫耀的"扩军至150万"计划,与其说是军事准备,不如说是心理战——用持久战的幽灵来瓦解欧洲本就不坚定的支持。
(图3)
这场军援大戏里,真正的赢家将会是谁?
特朗普那句"北约买单"的发言,暴露了他对欧洲盟友的真实态度:既要他们出钱出力,又要保持美国的主导权。、
而当马克龙再次提出"欧洲战略自主"时,他瞄准的不仅是防务独立,更是对特朗普"勒索式外交"的无声抗议。
中国在这场博弈中扮演着意外赢家的角色。就在美国忙着给乌克兰运送军火时,中国悄然调整了稀土出口管制政策(图3),用灵活的许可证制度取代了简单的配额限制。这手棋比想象中更实用:既规避了WTO规则挑战,又给美国军工复合体戴上了紧箍咒——F-35的每台发动机都需要中国控制的稀土材料。
当五角大楼不得不入股稀土企业自救时,这场较量早已超出乌克兰战场,升级为一场针对中国的全球供应链大棋。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