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价团变,甩客,闹剧:130名游客滞留服务区6小时


130名游客滞留云南服务区6小时:高价团为何遭遇"甩客"风波?

7月中旬的云南某高速服务区,38度高温下,130名穿着统一橙色马甲的游客围着民警和司机理论。这些每人缴纳三四千元参加"纯玩高端团"的游客,此刻正经历着与宣传严重不符的旅行——他们的旅游大巴已经熄火6小时,司机老李蹲在轮胎旁抽烟,反复念叨着:"旅行社不结账,这车今天动不了。"

这个由某知名旅行社组织的亲子团,在昆明集结时就埋下了隐患。游客王女士回忆,签合同时特意确认过"无购物、无自费",到了集合地点却发现地接社已经换了三手。穿橙马甲本是为了方便管理,现在倒成了服务区里最扎眼的抗议标志。当车辆行驶至楚雄段时,司机突然拐进服务区锁车走人,理由是"上个月3万8的包车费还没到账"。

现场调解的民警也很无奈。这种纠纷在云南旅游旺季几乎每周都有,去年张家界160名老人被甩服务区的剧本几乎原样重演。旅行社说是车队恶意停运,运输公司晒出半年未结的流水单,最后往往是游客在烈日下当人质。有业内人士透露,某些地接社惯用"高价团养低价团"的套路,把优质团的资金挪去填购物团的坑。

被晒得满脸通红的初中生小林,用手机查着最近的动车票。他父母参加的正是某平台评分4.9分的"精品小团",宣传页面上明晃晃写着"省心管家服务"。但实际带团的导游小张刚干满半个月,她私下说:"我们公司接的都是转包单,游客交5000,到我们手上就剩1800。"更荒诞的是,当天下午旅行社保全主管赶到后,当场用个人账户给司机转了2万,车辆才重新发动。

云南文旅厅的投诉记录显示,今年暑期类似纠纷同比上涨40%。某旅行社经理倒苦水:"现在行业就像击鼓传花,组团社压地接社,地接社压车队,最后司机直接对游客下手。"有专家提议借鉴二手房交易资金监管模式,但实施起来阻力重重——毕竟有些旅行社就靠挪用团款现金流活着。

夜幕降临时,这些橙马甲游客终于被拉到酒店。前台登记表上,原本的"VIP尊享团"被潦草地改成"散客拼团"。导游在群里发了第二天行程,第一个景点赫然是某银器博览中心,备注栏写着"参观体验90分钟"。

旅游这面照妖镜,照出的从来不只是风景。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