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绥高速提前通车,喀左建昌告别无高速,赤峰人畅行看海
赤峰的老李昨晚又在群里炸开了锅,语音那头一阵风似的:“哥们,这回咱去绥中看海,真不是吹牛!”我手机一震,脑子还在昨天的堵车里转圈,结果一条“凌绥高速提前通车”的新闻像一碗凉水兜头浇下。喀左、建昌这俩一直“高速绝缘体”,现在摇身一变,像村口修了个地铁站。这事儿要搁几年前,谁信?现在,朋友圈、同学群、短视频弹幕都快被“终于能直奔大海”刷屏。
想当年,清明节去建昌,车里一群人,导航说还有十公里,实际开了快一小时,车窗外玉米棒子晃来晃去。朋友在后排睡得打呼噜,我跟司机大哥盯着坑洼路面发呆。那时候,赤峰人民进关南下,听起来跟移民似的,路远、心更远。有人笑说,绥中那片海,跟我们八竿子打不着,哪天真能去一趟,得发朋友圈庆祝一整天。
这两年,朝阳、赤峰、绥中这几个地方,关系有点像兄弟仨,谁都想搭顺风车。可没有高速,日子还是“各过各的”。你别说,2023年朝阳到绥中旅游专线,客流量嗖嗖涨,23%的增幅,没高速都能这样,通了高速还不得把沿线的民宿老板乐坏?物流公司摩拳擦掌,农产品、工业品、旅游都要蹭波红利。去年赤峰到绥中的货运成本比东北其他城市高出12%,硬生生让生意人多掏腰包。
说起来,修高速这事儿,明面上是让大家方便,其实背后盘根错节。你以为政府就图个面子?哪那么简单,经济版图、人口流动、信息流全都搅进一锅粥。有人看热闹,有人算细账。赤峰的老板们琢磨着货怎么快点送出去,绥中的饭店老板开始琢磨菜单要不要加点北方口味。那边的年轻人眼睛都亮了,“以后能不能坐高铁去看海?”你看,连高铁都被带出来了。
当然,网上的唱反调也不少。有人一脸正经:“修高速不如修学校。”还有人担心,路通了,家乡会不会更空?这事儿,谁也说不准。老话讲,孩子有了路,才知道家有多好。你要说高速让大家离家更远,那也得先有离开的本事。没有高速的年代,梦想就像堵在老路口,转几个弯都找不到出口。
有意思的是,话题一热,什么声音都有。有人感慨“家乡崛起”,也有人担心“外来人太多,烟火气不见了”。有时候,这种情绪比数据还真实。你想啊,小时候最爱的那家小面馆,是不是还能撑得住?便利背后,老味道能留几成?城市化的浪潮一来,新老碰撞,谁也没底。家乡变快了,变大了,也变得有点不认识了。
说到这,我脑子里老跳出那年在喀左采访的画面。农民大哥扛着麻袋,边走边唠嗑,“有了高速,苹果能卖到上海去。”他笑得朴实,眼里全是盼头。你看,修一条路,对有些人来说,是换个活法的机会。没有高速,梦想都得打折。成年人其实最怕的就是没盼头,路一通,心气儿就不一样。
体育圈里的戏码,其实跟这事儿有点像。辽宁男篮那年引进外援,谁看好?结果一波连胜,赛季直接翻篇。高速通了,原本“冷门”的喀左、建昌也能爆冷成“网红”。有网友调侃:“以后朝阳到喀左坐大巴,司机都能唱着歌开车了。”你看,生活有时候就需要点这种意外。
别看我写得兴奋,现实里谁都知道,变化总有代价。物流快了,外来人多了,竞争也真刀真枪。地方小饭馆、小买卖,能不能在资本洪流里站稳脚跟?这才是考验。以前大巴车司机还会在村口停一脚,和小卖部老板打声招呼。以后呢?路宽了,节奏快了,那份烟火气是不是就淡了?没人敢打包票。
反过来看,朝阳、赤峰、绥中三地,像极了三颗不安分的棋子。高速一通,棋盘都得重摆。农产品下海了,工业品北上了,旅游业也跟着火起来。说到底,这事儿不是一条路的事,是一群人的选择。你愿意走得快,还是愿意偶尔停下来,看看身边的风景?有时候,路宽了,心反而更细腻了。
现在我特想知道,你家门口要是通了高速,你会不会一脚油门就跑远?还是愿意停下来,陪家门口的老槐树聊聊天?留言区别躲了,来唠唠,看你是想“躺平”还是“冲浪”,一条路,有多少种活法?咱们一块琢磨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