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2%岗位招刑满释放者,舆论场轩然大波
胖东来,这家被马云誉为“中国企业一面旗”的零售巨头,再次将自己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2025年8月8日,其创始人于东来在社交平台高调宣布,新乡第三家门店——“三胖店”在招聘约1000名员工时,将划出2%的岗位专门面向有犯罪史的服刑人员。此举,于东来称之为“让曾经走过弯路的群体得到尊重和关爱,变成创造和享受美好的主人”。然而,这看似充满人道主义光辉的决策,却如同一枚深水炸弹,瞬间在社会舆论场激起轩然大波,不仅挑战了公众对企业道德边界的传统认知,更深刻揭示了社会在“接纳”与“排斥”、“宽容”与“担忧”之间那复杂而深刻的情绪博弈,它无情地撕开了我们社会对“改过自新”这一命题的真实态度和集体心理图谱。
胖东来此项招聘计划,其冲击力远超预期。一方面,赞美之声不绝于耳,认为这彰显了企业深厚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为刑满释放人员提供了回归社会的宝贵阶梯。毕竟,就业是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斩断再犯链条的关键。支持者们振臂高呼,企业伸出援手,无疑是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积极力量。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汹涌而来的担忧与质疑。部分公众对潜在的安全风险忧心忡忡,尤其在零售服务这种直接与顾客接触的行业,信任是基石。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它触及了公众对自身及财产安全的本能保护欲,是社会对公共安全普遍关切的直接投射。
值得玩味的是,胖东来此前在社会责任和企业文化方面积累的卓越声誉,在此次事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缓冲器”角色。这家企业长期以来以其对员工的极致优待(例如,2025年1-7月人员流失率仅0.94%,7月更是低至0.14%的惊人数据),以及对顾客服务的近乎偏执的追求,赢得了“中国零售业清流”的美誉。这种声誉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硬核”实践之上。例如,在2025年5月28日一审判决的“红内裤名誉权纠纷案”中,面对百万粉丝博主段某的不实指控,胖东来不仅迅速响应,提供长达53页的权威检测报告力证清白,更通过法律途径将造谣者绳之以法,段某最终被判赔偿40万元并公开道歉30天。这不仅是品牌声誉的捍卫战,更是对“流量至上”时代恶意碰瓷行为的有力反击。同样,在早前的“玉石暴利风波”中,胖东来也以公开销售数据、披露毛利率,并获得许昌市市场监管局官方通报证实销售合规的方式,有效平息了谣言。这些过往的“善举”与果断处理,为胖东来积累了深厚的社会信任资本。当此次“2%岗位”的争议浮出水面时,正是这种信任资本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负面情绪,使得部分公众愿意相信胖东来在做出此决策时是经过深思熟虑,并有能力妥善管理潜在风险。这种“品牌光环效应”让人们在批判之余,仍保留了一份观望与理解。然而,即便拥有如此强大的“光环”,也无法完全消除公众对特定群体就业的固有疑虑,这正是社会复杂情绪的真实写照,也是人性深处对未知风险的本能规避。
此次争议,犹如一面社会心理的X光片,深刻揭示了我们在面对刑满释放人员回归问题时的矛盾心理。尽管国家层面一直不遗余力地倡导并推动刑满释放人员的就业帮扶(例如,湖北监狱系统纵深推进临释人员就业推介,永川区司法所积极解决刑释人员就业问题,唐山监狱联合人社局开展就业指导讲座等),但社会层面普遍存在的“接纳”与“排斥”、“宽容”与“担忧”的复杂情绪依然显著。胖东来此举,正是在这种普遍性矛盾心理的背景下,大胆地触及了社会敏感区。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彰显人文关怀的同时,必须正视公众的合理关切,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与管理机制。这包括但不限于对具体岗位进行风险评估,确保不涉及高风险区域;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真正实现“改过自新”;以及建立内部监督机制,确保员工行为符合规范。这不仅是胖东来一家企业面临的挑战,更是整个社会在推进包容性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共同课题。如何平衡个人改造与社会安全,如何在支持企业善举的同时,有效化解公众疑虑,将是未来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向,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终极标尺。
2%的岗位,折射出社会100%的复杂情绪。这堂关于接纳与信任的社会课,才刚刚开始,它需要我们共同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更充满希望的社会。毕竟,一个真正强大的社会,不是看它如何惩罚罪恶,而是看它如何给予改过自新者重生的机会。否则,我们所构建的,不过是一个永无宁日的囚笼,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