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巨型国家英联邦,人口超中国,面积几乎是俄罗斯的两倍


提到大国,脑海里总会浮现美国、中国、俄罗斯啥的,那些地方面积大,人口多,经济牛逼啥的。但若从国际组织的角度来看,有个规模超级大的家伙,却一直被人忽略,那便是英联邦。它的成员国加起来,人口大概在27亿左右,比中国的14亿多出不少,土地面积差不多有3000万平方公里,几乎是俄罗斯1700万平方公里的两倍。

英联邦现有56个成员国,散布在非洲、亚洲、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的各大洲上。总人口大概27亿,主要原因是印度一个国家就拥有14亿左右的人口,再加上尼日利亚的2亿多、巴基斯坦的2亿多,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国家,人口总数迅速累积起来。

中国的人口居世界第一,但论总体规模的话,可比不过这个联合体的总和。在土地面积上,加拿大差不多有一千万平方公里,澳大利亚也在八百万左右,印度面积超过三百万。再加上俄罗斯以外的其他成员,总面积差不多快到三千万平方公里了。

俄罗斯是单一国家中面积最大的国度,面积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但英联邦成员的土地总和差不多是它的1.75倍,实际上快要接近两倍了。

为什么这个组织这么庞大,却没有太多人把它当作个“大国”?主要原因是它不像传统国家那样有统一的政府、军队或者明确的边界。其实,它更像是个自愿加入的联盟,各成员国都是独立自主的,外交和内政方面都由自己决定。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虽然是象征性的元首,但对多数成员来说,这只是个虚名,没啥实际的权力。

比如说,印度是个共和国,有自己的总统,不把英国国王当作国家元首,但依然是英联邦成员。这种安排让它在国际舞台上显得低调一些,不像北约那样有军事义务,也不像 OPEC 那样掌控石油价格。它更强调成员之间的合作,比如优先进行贸易、移民方面的便利之类的事儿。

追溯起源,英联邦可说是英国帝国时期的遗留产物。到了19世纪末,英国已经成为全球的超级大国,领土占了全世界陆地的四分之一,人们管它叫“日不落帝国”。不过,一战打完以后,这帝国逐渐走下坡路,各地的殖民地纷纷要求自主,有些像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自治领,还希望能享有平等的地位。

1926年,帝国会议上通过了巴尔福宣言,认可这些自治领和英国地位一样,不再是从属关系,但仍需向英国国王效忠。这其实算是个过渡阶段,从严厉控制变成更为松散的联系。到了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威斯敏斯特法案,正式赋予自治领在外交和立法方面的自主权。从这时起,英国帝国慢慢变成了咱们现在说的英联邦的雏形。

二战一结束,局势变化得挺快。1942年,新加坡失守,暴露出英国保护不了远东的殖民地了。战后,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宣布独立,到了1949年,伦敦宣言允许那些共和国加入,印度就走在前头,不认国王为元首还能留在联盟里。这也算是英联邦从“英国的俱乐部”变得更松散的标志。最开始叫英国英联邦,后来把“英国”两个字省掉,就成了我们说的英联邦了。

大部分成员国都是曾经的英国殖民地,不过从1995年莫桑比克加入以后,英联邦开始接纳一些没有英国背景的国家。到2009年,卢旺达也加入了,而到2022年,多哥和加蓬这两个之前的法国殖民地也成为了成员。

成员国的总数挺多的,有56个,按大类别划分的话。非洲方面有21个,比如尼日利亚、南非、肯尼亚、加纳这些国家,人口都挺多,资源也不少。亚洲方面有8个,印度是最大的一位,还有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新加坡之类的。美洲地区有13个,包括加拿大、牙买加、巴哈马这些国家。

欧洲方面就只包括英国、马耳他、塞浦路斯几位,地理范围相对有限。大洋洲里有澳大利亚、新西兰,此外还有巴布亚新几内亚这几个岛国。至于那些身材娇小的国家,占了不少——一共有33个小国,其中25个还是小岛屿发展中国家。

这些国家的角色可不一样,大国比如印度、加拿大主要搞推动贸易和投资,而一些小国,比如图瓦卢、马尔代夫啥的,更多还是依赖外援,尤其是应对气候变化那些事儿。英联邦秘书处就设在伦敦的马尔博罗宫,秘书长是来自加纳的雪莉·阿约科尔·博奇韦,她主要负责协调会议、提供技术支持啥的。

英联邦的运转挺接地气,基本上没啥繁琐的规章制度,主要靠大家的共识来推动。每两年举行一次的政府首脑会议可是大场面,领导们会聚一堂,谈民主、人权、经济发展这些事。比方说,2013年签的英联邦宪章,就特别强调和平、公平、法治这些核心价值。秘书处还会搞一些青年奖呀、体育比赛啥的,比如说英联邦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次,目的就是促进文化交流,加深彼此了解。

在经济上,成员之间都把贸易放在首位,英联邦的公民要是搬到英国,偶尔还能享受到一些选举方面的小优惠。数据显示,一旦加入这个圈子,贸易额通常会有所增加,比如多哥到2024年对英国的出口就涨了94%。不过呢,它的整体影响力其实不算特别大,因为英联邦基本不插手成员的内政,最多也就是暂时停一下资格。像尼日利亚在1995年因为实行独裁被暂停资格,但到1999年就又恢复啦。

说到不太美丽的一面,英联邦也带了一些英国帝国时代的包袱。那会儿,英国在非洲和亚洲搞剥削,强制劳工、掠夺资源,结果让许多成员国在独立后经济发展得慢了不少。比如南非在种族隔离时期,英联邦里头也闹得沸沸扬扬,英国不太愿意插手,可其他成员则纷纷呼吁制裁,局势挺紧张的。

津巴布韦在2003年退出,原因是土地改革被批评侵犯人权。至于巴基斯坦,曾在1972年离开过一次,后来又重新加入。这些事儿表明,英联邦并不是个没有问题的理想国,内部也会有分歧,但大家还能靠对话去化解,没演变成大冲突。

在国际舞台上,英联邦更像个调节剂,成员国约占全球总人口的三十分之一,覆盖土地五分之一,却没个统一的立场。比方说,2022年俄罗斯攻击乌克兰的时候,大部分英联邦国家都支持制裁,可是没有搞成统一行动。到2025年3月,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举办了乌克兰和平会谈,英联邦成员都积极参与,形成了个“自愿联盟”。

同年6月,它还和挪威联手对以色列部长实行制裁,涉及加沙局势。这显示它在外交方面还是挺有潜力的,可多是靠英国在推一把。在经济上,它推动债务改革,定了2025年为“创新、韧性、可持续债务年”,帮一些小国和债权人对话,减轻他们的负担。

那么,英联邦还能持续存在,这原因就归结于它确实挺实用的。成员们都用英语,法律制度也差不多,行政习惯也挺协调,合作起来很方便。经济上,落后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得到援助,发达国家也能借此拓展市场,这种双赢的关系让它一直维持着。

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新加坡这五个国家的防御合作,就是在英联邦的架构下进行的军事合作。青年方面的项目也挺多的,到了2025年的国际青年日,还会推出提名2026年青年奖,来表彰那些在创新方面表现突出的年轻人,比如尼日利亚的小伙子,用回收的废旧物品做成了太阳能充电站。

未来,英联邦或许会继续吸引更多非洲和太平洋的国家加入,但路也不好走。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不小,小岛国面临海平面上升,像马尔代夫啥的可能都被淹没。内部的民主制度也有点问题,政变暂停成员资格的事情时不时发生。英国脱欧之后,更加依赖英联邦的贸易网络,但欧洲联盟的竞争压力也挺大。总的来看,它不像那种超级大国强势出击,而是一个静悄悄的网络体系,帮成员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站住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