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想当张伯伦?普京笑了:剧本我看过,主角不是你
特朗普想当张伯伦?普京笑了:剧本我看过,主角不是你
说起历史上的大冤种,捷克斯洛伐克绝对算一个。
1938年9月,英国首相张伯伦从德国飞回来,一下飞机,那叫一个春风得意。他手里攥着一张纸,跟宝贝似的,对着镜头和人群使劲挥舞,高喊着他为欧洲带来了一代人的和平。
那张纸,就是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
有意思的是,这场决定捷克斯洛伐克命运的牌局,牌桌上坐的是英、法、德、意四家,偏偏就是没有捷克斯洛伐克本人。
他们的代表,就像两个做错了事的孩子,被关在会议室外面的小房间里,坐立不安地等着“大人们”的发落。
等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在里面分完赃,才把他们叫进去,冷冰冰地通知一声:你们的苏台德区,我们决定给德国了。
苏台德区可不是一块普通的土地。那是捷克工业的命脉,更是他们赖以抵御德国的天然防线和堡垒群。把这地方割了,等于扒了捷克的铠甲,还抽走了龙骨。
当时捷克代表的脸,估计比哭都难看。可又能怎么样呢?英法两个“盟友”直接摊牌:要么接受,要么你们自己跟德国打,我们不管。
历史的轮回,总是踏着相似的鼓点。如今,有人琢磨着在阿拉斯加也攒个局,让特朗普和普京坐下来聊聊乌克兰的事。
剧本都透着一股子熟悉的味道:让乌克兰割地求和,换取所谓的“和平”。
泽连斯基会不会也得在会议室外头,搬个小板凳眼巴巴地等着,最后拿到一份写着自己国家命运的“通知”?
很多人可能会说,这不一样,时代变了!只要乌克兰不签字,任何协议都是废纸一张!
这话听着是挺有骨气,可咱们这些上了点年纪,爱琢磨历史的人,总觉得没那么简单。
咱们不妨把时间倒回到朝鲜战争那会儿。板门店签停战协议,那场面也挺有意思。
签字的是三个人:咱们的彭大将军,朝鲜的金日成,还有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
哎?这里面是不是少了点什么?
作为战争最主要的当事方之一,南朝鲜(韩国)的代表在哪儿呢?李承晚的签名呢?
没有。从头到尾就没有。
李承晚当时气得哇哇叫,坚决反对停战,甚至为了破坏谈判,私自放了2万多名朝鲜战俘,想把水搅浑,把美国人拖下水继续打。
可结果呢?美国人铁了心不打了,克拉克将军大笔一挥签了字。这份没有韩国签字的协议,不也照样执行了几十年,把三八线定格到了今天?
所以你看,在真正的巨头角力中,那个被摆上台面的棋子,它的意愿到底有多大分量,真的很难说。
说白了,当两个大块头决定不玩了,他们会有一万种方法让你也必须停下来,你的签字,有时候更像是一种仪式,一种给你留的面子。有,最好;没有,也无所谓。
当然,指望一次阿拉斯加会谈就能让俄乌冲突立马熄火,那也不现实。
这种关乎国运的谈判,跟菜市场买菜可不一样,得来来回回地拉锯,相互试探底线。没个十次八次的交锋,谁都不会轻易亮出底牌。
仗,还得打一阵子。
可万一,我是说万一,经过几轮折腾,美俄真就某个方案达成了默契,但乌克兰和它背后的欧洲盟友们死活不认账,那又会怎么样?
局面反而会变得异常清晰。
特朗普完全可以两手一摊:你看,不是我不想管,是他们自己不听劝啊。我已经尽力了,仁至义尽。
然后呢?美国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抽身,把欧洲和乌克兰晾在那儿。你们爱怎么打就怎么打,反正我美国的援助可以停了,武器可以不给了。
到时候,欧洲那帮养尊处优的老爷们,拿什么去填乌克兰这个无底洞?就凭他们那点连朝鲜都比不过的炮弹产能吗?
到时候,咱们这边可就舒坦了。
朋友们,咱们得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未来的世界格局,不会再是过去几十年那种温情脉脉的样子了,而是会越来越像咱们老祖宗熟悉的战国时代,一切都得靠实力说话。
动手的,绝不会只有一个俄罗斯。
咱们自己家里,不也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等着去解决嘛。台湾要回家,这事儿没得商量。
还有那个被美国和日本非法占据的琉球群岛,按照二战后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它的地位也是悬而未决的。
将来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时候,很可能会面临比今天俄罗斯大得多的外部压力。整个西方世界都会跳起来,对我们围追堵截。
那个时候,我们怎么办?难道跟他们讲道理,引经据典?
没用的。唯一的答案,还是毛主席他老人家说的那句话: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你不在朝鲜战场上把不可一世的美军打疼、打服,克拉克将军是不会心甘情愿在停战协议上签字的。
咱们中国的版图,也不是充话费送的,那都是汉唐盛世的老祖宗们,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谁规定了咱们就必须温良恭俭让,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如今咱们兵强马壮,船坚炮利,有些事情,该出手时就得出手。要不然,后代子孙会戳着咱们的脊梁骨骂的。
所以,咱们现在看这些国际新闻,心里得有杆秤。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表态,都得为我们民族的未来,留足腾挪的空间和余地。别自己拿些条条框框把自己给捆死了。
回头再看看欧洲,那才叫一个拧巴。
他们一边高喊着要支持乌克兰,一边又舍不得自己安逸的高福利生活。想恢复军工,想重整武备,那都是要真金白银砸下去的,是要动他们福利奶酪的。
你问问哪个欧洲政客有这个胆子?谁动谁下台。
所以,他们只能像现在这样,一边声嘶力竭地喊口号,一边眼巴巴地指望别人。
说句不好听的,欧洲就像一个睡在天鹅绒垫子上的人,垫子底下已经烧着了,他还嫌挪动一下会弄皱了身上的睡衣。
这种从内部打破僵局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最终,只能等着被外部的力量,像砸碎一个鸡蛋壳一样,强行打破。
总而言之,我们正在亲眼见证一个时代的落幕,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启。这个新时代,强权会压过道义,实力才是唯一的通行证。看不清这一点,我们就会在未来的惊涛骇浪中迷失方向。至于特朗普是不是张伯伦第二,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历史这部大戏,真正的导演,从来都不是台前那几个咋咋呼呼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