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平县南台子西沟村留守小组:“我们要为乡亲们守好家!”


【引言】

如果你以为灾难只会出现在卡通片中的末日场景,那不妨看看这次河北滦平县南台子西沟村的经历。一场突如其来的极端暴雨,将这里变成了现实中的“孤岛”。村民被困,交通中断,物资匮乏。这片曾经平静的山村,在短短几天内经历了从安居乐业到满目疮痍的巨变。然而,灾难面前,他们并非孤军奋战。一个被临时组建的留守小组用行动写下了“守护”的真正含义。问题是,这个小组能否扛住后续更大的挑战?

【第一高潮】

灾害面前,镇静与混乱仿佛是两个势均力敌的对手。在滦平县南台子西沟村, 我们见证了它们的对撞。7月29日,通往该村的道路彻底被切断,连专业救援队都只能徒步打通“生命之路”。村民们逐一被转移至安全区域,但命运为一个新的问题埋下伏笔:村里谁来留守?部分干部认为应该由专业救援人员全面接手,毕竟他们有经验,也有资源;另一部分干部坚决表态,“只有我们了解村子的每一寸土地!”这股冲突的核心,源自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村里现在只剩下一片废墟,而要重建,必须有人站在原地。于是,留守小组横空出世,成为混乱和镇静之间的那支定海神针。然而,这个小组能挺多久?他们会不会撑不住?悬念依旧犹在。

【发展过程】

事情从混乱走向有序,离不开小组的成立。在抢险救援需要和村情的交汇点,董建国站了出来。这位从2024年开始包村的干部主动请缨。他说:“村情我熟,村民信我,我就得负起责任。”很快,包括他在内的7人小组成立了,成员囊括了县、乡、村三级干部。这7个人没有豪言壮语,干得却是最“麻烦”的具体事:整理村内被发现的现金,等待失主认领;划分搜救的重点区域;维修气象站;甚至统计村民自愿贡献的物资......一项项工作像算盘下的珠子一样拨了开来。

记者了解到,当消息传出去后,有村民主动给留守小组打电话,说:“用得上的东西拿去用吧,反正家里现在也没人。”村支书史海燕听后红了眼眶,把饭碗放下立刻开始记录。然而,这些老百姓的善意与期待,也无形中给留守小组带来了更高的压力。他们必须争分夺秒,在最短的时间内,搭建一个足以支撑灾后重建的临时体系。老百姓憧憬的“早日回家”能否尽快实现,悬而未决。

【第一低潮】

可惜,留守小组的努力并没有赢来喘息的机会。虽然再大的风浪也总有暂时平息的一刻,但平静的表面下暗流依然汹涌。比如,几位村民打来电话,质问小组为何迟迟没能找到他们丢失的贵重物品。救援队员在搜救中发现了一万元现金,交给了董建国。可是,面对“没人认领”的尴尬局面,小组成了夹在信用与纠纷中的角色。这样的矛盾其实暗藏着更大的问题:灾后重建并不仅仅是体力劳动,还需要情感安抚。而且,留守小组也无法回避另外一个棘手的现实,这片区域的天气依然阴晴不定,万一再下一场暴雨怎么办?善后的责任感和随时可能再爆发的危机感,让他们始终绷紧了神经。

更让人心惊的是,队员们的体力和精神状态也开始经受考验。史海燕,60岁的村支书,拖着一条一瘸一拐的腿做饭。“大家总得吃口热的吧。”她的这句话成为临时村委会中最动人的旋律之一。尽管所有人知道,这支小组背负了生命安全以外更多的责任,但没人知道他们的坚持能延续多久。

【第二高潮】

就在所有人以为事情已经走上正轨时,一个骤然揭晓的消息让整个救援工作掉转了方向。灾后搜救中丢失的物资并非只有一部分村民私藏,而是有极少数人带着私心隐瞒了重要线索。这一发现犹如一瓢冷水浇在了正被小心维护着的秩序头上。7月31日,一份之前未被登记的名单浮出水面,上面显示有三个存放关键工具的库房没有被救援人员提前清点——这直接导致了一些工具缺乏必要的维护,而后续的抢修工作也因为资源错误调配一度停滞。

这样的矛盾进一步放大了工作中另一层深意:在责任重压下,人性中那些善意与本能的对冲,也许比自然灾害更难预测。“守村”的争执、物资的分歧、被夹在中间的干部们,似乎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成为压垮合作体系的稻草。

不过,这支队伍毕竟是冲过险滩后选择留下来的人。他们一边重整搜救计划,一边向村民们解释这份名单可能存在疏漏的原因。看似漫长的几个小时后,当晚最新的修整计划终于再次启动。这一次,小组投入了夜幕下最集中的力量,以确保搜救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

【第二低潮】

但新的难题并未远离。在某些层面看,问题甚至才刚刚出现。尽管救援和物资整理逐渐恢复到正轨,但小组内部的分歧已然难以掩饰。是否需要把一些特殊资源优先给老弱?是否调拨更多力量针对基础物资管理,这些议题没有任何“完美答案”。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面对隐患,小组的团结性受到严峻考验。他们努力维护彼此看法的平衡,同时也在频繁的协调会议中遭遇效率下降的问题。

而天气也并没给他们太多仁慈。气象部门传来的最新提醒是,计划中的两天晴天会被一场阵雨打断,即使雨势不大,也可能提高潜在滑坡的风险。入夜,董建国与史海燕坐在临时会议室中,各自记录下当天的工作记录。这份平静的画面背后,压抑着一种近乎无法排遣的紧张感:是否一切都能如计划推进?还是会有新的未知风险在未来的几天中击碎所有努力?

【写在最后】

坦率说,滦平县南台子西沟村的留守小组不是超级英雄。他们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群基层干部,有的人经验丰富,有的可能只是热心一点,但就是这些人形成了一道平凡却重要的屏障。然而,这件事也不得不引发一些思考:这样的临时留守小组真的适合长期维持复杂村务管理吗?7个人,哪怕再尽心尽力,能否挽回滩涂村庄的信心?毕竟,灾后重建是一个需要大量专业支援的系统工程,而非几个普通百姓临时抱团就能解决的问题。也许是时候更深入审视,这条“村民自治”的救灾路径能走多远。

【小编想问】

重建家园是希望的象征,但如果施救和恢复过程漫长又反复,会不会变成让幸存者失去耐心的内耗?留守小组的努力可贵,但全球气候压力面前,这种灾后一盘散沙现象是否该有更完善的解决方案?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