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有人可能借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抹黑中国革命


距抗日战争胜利已经快80周年了。我们虽然取得胜利,但敌人给我们带来的伤疤还在,但纪念章该挂在谁的胸前,竟成了一道无解的难题。这争论的根子,就四个字:中流砥柱。

有人说,是蒋介石和他的国民政府扛起了半壁江山,是正面战场百万将士的血肉长城。否定他们,就是否定那场卫国战争的根基,更是要推翻后来的历史。

另一些人说,国民党丢了半个中国,难道没有责任?真正把这个民族从绝望里捞起来的,是共产党和它在敌后点燃的星星之火。

这两种声音,像是两列迎头相撞的火车,背后拖拽的,是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的命运。

一场战争的引信,早在开打前就已埋下

要说清这场仗,得从根子上刨。清朝那座大屋塌了,没迎来共和的朗朗乾坤,反倒成了各路“好汉”的跑马场。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今天你是我大哥,明天我抄你老家。名义上统一,实际上就是个松散的联盟,更像一盘散沙,风一吹就散。

国家这栋房子,里头已经处处漏风,哪经得起外头的狂风暴雨?偏偏隔壁的日本,正做着“大东亚共荣”的春秋大梦,磨刀霍霍,就等着我们这头最肥的羔羊自己乱起来。他们的算盘,打得噼啪响。

1931年,沈阳城一声炮响,这头“羔羊”被咬掉了第一块肉。可当时南京的反应是什么?“攘外必先安内”。先把家里打服帖了,再谈国门外的事。这话听着有道理,可后果是灾难性的,东北三省连同丰富的资源,拱手让人。伪满洲国像一根毒刺,扎在了中国心口上。

这种“拖”字诀,让日本的胃口越来越大。从华北特殊化到蚕食鲸吞,步步紧逼。直到六年后卢沟桥的枪声,才把所有幻想彻底打碎。退无可退,避无可避,一场关系到民族存亡的全面战争,终于被逼到了眼前。

正面战场是座血肉熔炉,炼出了英雄也炼出了耻辱

战争的闸门一旦拉开,国民政府毕竟算是当时中国的脸面,调动全国资源投入了正面战场。从淞沪会战开始,整个国家就成了一个巨大的血肉磨坊。三个月里,几十万中国最精锐的德械师,就在上海的钢筋水泥丛林里被活活耗尽。

这一战,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骨气。之后的台儿庄,短暂的胜利像一针强心剂,让整个民族都为之振奋。再到长沙的焦土抗战,再到衡阳守军四十七天的孤城喋血,正面战场从来不缺悲壮的故事和视死如归的勇士。

士兵们最好的武器,往往就是胸膛里的一腔热血。支撑他们的,或许不是什么“为国为民”的宏大理论,而是一个最朴素的念头:背后就是家,不能再退了。、

可是,这只是故事的一面。另一面,同样触目惊心。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几乎是一场从北打到南的战略大溃败。首都南京的陷落,更是民族记忆里一道淌血的伤口。战事的失利,像瘟疫一样催生了变节和投降。

最让人脊背发凉的,是伪军。协助日军作战的伪军,数量一度曾一度超过侵华日军。而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曾是国军的官兵。秦淮河畔,六朝金粉之地,竟然堂而皇之地竖起了汪精卫的伪国民政府。跪在敌人面前的,竟是曾经的“革命元勋”。国破家亡,一至于此。

更别提,外蒙古那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也是在这期间,通过一纸条约,从法理上永远地告别了中国版图。这笔账,到底该怎么算?

另一场战争,在青纱帐和老乡的灶台边点燃

但只看正面战场,故事只讲了一半。在那些沦陷的大后方,广阔的田野和村庄里,另一场战争正在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展开。延安窑洞里的一盏油灯,照亮的是“论持久战”的思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共产党领导的武装,不像国军那样有成建制的兵团,他们像撒进水里的盐,迅速融化在广袤的农村。他们的战场,是青纱帐,是地道,是老乡的炕头。战争的边界被彻底模糊了,每一个村庄都可能是一个堡垒,每一个农民都可能是一个哨兵。

这场战争,打的是人心。没有民众送粮、藏人、当眼线,游击队一天都活不下去。正是老百姓的独轮车,推出了一个敌后战场。平型关一战,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黄土岭一炮,送走了日军的“名将之花”阿部规秀。

尤其是百团大战,像一把尖刀,狠狠插进了日军占领的华北腹地,铁路被扒,碉堡被端。这一战,不仅打疼了日本人,更向全世界宣告:在中国,除了国民政府,还有另一股不屈的力量在抵抗。这股力量,死死牵制了大量日军,让他们无法集中全力去啃正面战场这块硬骨头。

可以说,如果没有敌后战场的不断“放血”,正面战场可能早就崩盘了。一个在明处顶着,一个在暗处耗着,这才是那场战争完整的面貌。

当中国的血流成河,世界才终于把目光投向东方

战争的头几年,中国打得极其孤独。我们用自己的血肉,独自抵挡着日本这台战争机器的碾压。国际社会口头上同情,实际上都在观望。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偷袭珍珠港,把美国也拖下了水,中国的抗战才真正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中国的地位,一夜之间变得重要起来。它不再是远东一个无关紧要的泥潭,而成了拖住日本陆军主力的一颗关键棋子。国际援助开始通过缅甸公路、通过飞越“驼峰航线”的死亡飞行,源源不断地输送进来。美国的物资,苏联的飞行员,都曾出现在中国的战场上。

中国的浴血奋战,为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赢得了时间。作为回报,中国也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地位,成了“四强”之一。这份荣耀,是用上千万人的生命换来的,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

最终的胜利,是合力的结果。是正面战场的消耗,是敌后战场的袭扰,也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致命一击。当广岛和长崎升起蘑菇云,当苏联红军横扫东北的关东军,日本的投降只是时间问题。1945年的那个夏天,胜利的消息传来,整个中国都疯了。

战争的硝烟散尽,争夺历史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谁也没想到,八年的外战苦难刚结束,三年的国共内战的就接踵而至。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对决,与其说是军事的较量,不如说是人心的比拼。

国民党政权,名义上统治了中国几十年,留下的却是个什么摊子?工业产值不如欧洲小国葡萄牙,财富高度集中在“四大家族”手里,普通百姓挣扎在生死线上。抗战最艰难的时候,后方的大员们还在囤积居奇,中饱私囊。一个对外丢了大半国土,对内凝聚不起人心,经济上濒临崩溃的政权,它的失败几乎是命中注定的。

所以,当淮海战役的战场上,出现几十万农民推着小车为解放军送弹药的奇观时,胜负其实早已分晓。民心这杆秤,最终压垮了国民党的八百万军队。钟山风雨,迎来的是一个崭新的中国。这不是简单的改朝换代,而是这个民族在百年沉沦后,做出的一次痛苦而决绝的选择。

历史走到今天,再回头去看那场关于“谁是抗战主力”的争论,味道就变了。一些人拼命地为蒋介石和国民党正名,甚至把刘文彩那样的恶霸地主,都粉饰成造福乡里的善人。他们真正想说的,其实是:当年那场天翻地覆的革命,从根子上就错了。被打倒的都是好人,所以,今天的一切都应该被重新审视。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八十年弹指一挥间,陵园里的青松,早已亭亭如盖。那段用鲜血和火焰写就的记忆,从未真正冷却。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今天的我们耳边,继续回响。

各位读者如何看待?欢迎到评论区留言。

文/编辑:黑土